苏州古典园林系列--网师园“彩霞池”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以山水为布局中心,或以山为主,以水为辅;或以水为主,以山为辅。而水亦有聚散之分,一般大园之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但却能宾主分明,如拙政园中部园林。小园之水,则大多聚而成池,而且常一水居中,再贯以小桥,环以廊屋,网师园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图1)。清代乾隆年问的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评之日:“地只数亩,而有纤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网师园记》)。然其云影水色则完全得益于园中的半亩方沼一彩霞池。
图2 彩霞池之水
彩霞池之水,因驳岸低平,黄石层叠而又相互错杂,加之水岸多水口、矶石,故能给人一种别致轻巧而又水体弥漫的感觉。而水面上点缀的朵朵睡莲,又给池水凭添了几分静谧安逸的景况(图2)。彩霞池的理水可谓深得中国造园艺术之精髓,其东南一角设有“?涧”,观其水源,乃发端于“可以栖迟”与“小山丛桂轩”处的灵峰秀石之间,小涧曲折而深奥。涧中还设置了一个小小水闸,旁边的立石上还刻有“待潮”二字,仿佛闸门一开,源于山间的涧水就会似潮水般地汹涌而至,这正是造园上所说的“山贵有脉,水贵有源”的典型范例。而涧口则用花岗岩小桥一引静桥(俗称三步桥)这一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作遮蔽,并用它作为东面山墙和桥西黄石假山的过渡,显得自然而贴切(图3)。涧水过了小桥以后便是积水成潭,汪洋一片,点出了这个以“网师”而命名的渔隐主题,给人以江湖之思。空旷的池水在小涧、小桥的衬托下,更显浩渺。在水池的西北,则设计了一座梁式石板曲桥,形成了内湾式的迂回水尾(图4),池水从曲桥下穿流而过,直到“看松读画轩”的堂前,其水湾驳岸又和堂前的黄石假山花台叠为一体,浑白天成。这样,便把彩霞池的“来龙去脉”交谈得一清二楚。这又不免使人想起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水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具有了与“君子”的品质相类似的特征,如水之“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等等,园林不正是收敛心神、进行心理过滤和净化的清幽之所吗?所以当你饱受人生的挫折或凡尘的纷扰之后,不妨去园林走走,或许它能帮你除尘涤烦,你的思绪真的会“不清以入,鲜洁以出。”而两座小桥一圆拱一低平、一东南一西北,遥遥相对,却成对景,并把水池的对角消解于无形,独得造园之三味。
纵观网师园的布局,以彩霞池为中心,南面以小山丛桂轩与蹈和馆、琴室为一区,主要是为居住宴聚而设的小庭院;北面则是以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为一区,为书房式的游憩玩赏区。环池配以水阁亭廊、山石花木,但由于其池周建筑物能与假山花池互为对置而避让,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从而形成了一个极为生动的闭合空间。彩霞池大致以池东的半山亭一石壁与池西的月到风来亭为轴线,在水池的南北两岸对称互置着建筑物和假山花池:竹外一枝轩对置小山丛桂轩,一临水,一离岸,离岸的小山丛桂轩后叠置云冈假山;看松读画轩对置濯缨水阁,一离岸,一临水,离岸的看松读画轩前则筑砌了自然式的假山花池,从而构成了两两对置呼应、互为成景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同时为了突出池水的空旷波平,特将临水的建筑适当地缩小了尺度,小巧轻盈、质感空灵者居前,而体量稍大的建筑则远离池岸,或隐于假山之后,使得山池房屋的组合,既细致玲珑,又能相互衬托,备具远近高低之态(图5)。池东的驳岸,出水设矶(图6),在此观水,则轩榭浮波,轻灵有致;而池西的月到风来亭却建于水崖的高处,身处斯亭,游目骋怀,有咫尺千里之势,俯仰所遇,则云水变幻,画栋频摇。
|
彩霞池宜春,池东由黄石叠砌的假山石壁上,紫藤攀附,花发成穗,紫气东来;引静桥后的粉墙白壁上,木香蔓垂,香更清远;云冈上更有百年之二乔玉兰(图7),千枝万蕊,不叶而花,斜展于濯缨水阁的翼角之上。彩霞池宜夏,濯缨水阁半悬于水面之上(图8),水殿风来,习习生凉,溽暑顿消;竹外一枝轩临水开敝,庭内竹影婆娑,左有黑松一株,斜出水面,倒影池中,顿觉心清如水。彩霞池宜秋,月到风来亭踞崖取势,“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唐韩愈),“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宋邵雍);清秋月夜,正如《红楼梦》七十六回中黛玉、湘云坐在湘妃竹墩上赏月一样,“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而从小山丛桂轩飘来的阵阵桂香,更会使你的思绪清空无执,并能领悟到闻香悟道的禅意。彩霞池宜冬,看松读画轩前的古柏相传为南宋园主史正志所植,虬干白骨,历尽800余年沧桑;而庭前的白皮松亦为上百年之物(图9),龙鳞华盖,斜展于桥头,冬日轩内观之,俨然是二幅松石图画。彩霞池亦宜晨昏朝暮,松下话古,小亭待月,或烟水迷离,或午云闲飘,或朝霞夕照,天光云影,楼台倒映,满池的波光流彩,这就是彩霞池,真所谓“名园依绿水”矣。
编辑:xua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