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
4.4.3 朱育帆的两个作品
朱育帆任职于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其设计的香山81号院获得了2008年度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的住宅类荣誉奖,香山81号院是一个联排别墅项目,山地建筑的特征明显,设计的总体理念是诗意的山地栖居。其突出的特点是设计师对乡土石材的大量运用,以及充满魅力的景观节点、景观空间的把握和现代设计语言的运用。北京商务中心区现代艺术中心公园是朱育帆的另一个作品,《生命的景观》的著者??斯坦纳先生给笔者强烈推荐这个作品。项目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中心,处在一个交通枢纽的上部,以大环的形式呈现,作品堪称精致,悬浮的大环以一个圆形水池为中心,周边不同高度的环形墙围合了空间,暖黄色石材的运用带给人们视觉上的舒适,所有的设计元素都得到了严谨的控制,黑色砾石的运用、树在空间中的布局、锈钢板对路径的收边以及钢板雕塑构成的小入口,都是国际上普遍运用的当代景观设计的语言和手法。空间的品质、稳定感带来的归属感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艺术公园从构图到空间的设计都带有独特的魅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经典现代主义的探索。但将之放在整个当代的大语境中解读,却缺乏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当然,在一个资金高度集聚的中央商务区,有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具有此时此地的特征。
4.4.4 庞伟及广州土人的两个作品
由庞伟领衔的广州土人团队处在当代景观设计语言探索的前沿,同时又共享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的平台,广州土人的三位主创人庞伟、张健与黄征征同是建筑学的背景。由“方言景观”主导的理念和持续的对当代文化的思考使近年来广州土人的实践备具批判性。庞伟及广州土人同样是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者,并且庞伟全程参与到了公园的施工过程。中山尚城36度半山体公园是庞伟的方言景观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保留原有平常的乡土景观基底,并以较少介入的方式添加必要的构筑及场所,36度半的寓意为不高烧也不低烧,一种常温的健康设计,在公园中,华南乡土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魏敏的《中山尚城36度半山体公园乡土性植物设计回访评价》一文中,详细列举了场地中的56种植物,其中乡土植物占70%。广州光大花园是一个居住类景观设计项目,其很好地将自由的当代艺术形式与乡土植物结合在一起。作品中打动人心的空间是表现力强的自由曲线浮桥穿越乡土水生植物的图像。佛山景观塔是一个当代艺术作品,包括中山岐江公园的景观塔设计,是庞伟及广州土人团队将当代艺术特征介入到当代设计语言的探索起始。
4.4.5 易道设计的金鸡湖项目
易道公司是较早介入到中国规划与景观设计市场的境外公司,普遍的境外景观设计公司在中国的实践,缺乏针对中国问题的批判和观念上的思考,更多的切入点在于现实环境的设计和城市美化的角度,这与多数城市管理者的理念趋同,加之丰富的环境设计经验,促成了境外景观设计公司在中国商业上的成功。易道公司在中国的实践也摆脱不了以上的语境,但较之普遍的境外公司,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有着观念上的诉求,其设计的苏州金鸡湖项目获得2003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作为滨水景观设计在城市开放空间之中的探索,从对人性化的解读和语言的运用做出了努力,但其在整体的生态设计上有着缺憾,诸如高维护的植物的运用,较为单一的硬质水岸设计失去了丰富的水生态环境。总体上是一个空间语言严谨,以精致见长的受城市美化思想主导的作品。
4.4.6 吴钢及维思平的两个项目
吴钢及维思平设计团队的主要实践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以亚运新新家园会所、龙山小镇教堂几个建筑为代表的项目引起持续,这一团队较早地介入到了景观设计实践,设计元素的简约,甚至接近于“无”是维思平景观设计作品的重要特征,苏州纳米生物科技园运用了几何式的构图,其细腻而又带工业化色彩的构筑,丰富的水环境,沙砾的运用,以及水生植物的设计及对生态的关照,都反映了当代设计的特征,并以简约的形式体现了一种面对环境的低姿态。
4.4.7 艾未未的两个作品
艺术家艾未未同时又是一个建筑师,他的行为艺术作品、雕塑作品及近年的建筑作品备受设计行业和公众媒介的关注。在景观设计方面,他曾作为SOHO中国的三个地产项目SOHO现代城、建外S O H O和长城下的公社的景观设计师。他设计的浙江金华大堤与艾青文化公园是一个当代艺术空间与雕塑的集合体,语言上的纯粹性带来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空间对人的关照及意义的附加是这两个作品的特征。
4.4.8 刘家琨的广州时代玫瑰园景观
刘家琨设计的广州时代玫瑰园景观以全新的形式语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空间语言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有着完整的叙事体系,表达了建筑师对当代城市空间中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思考,其诉求是试图在当下封闭的小区制度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用一条架空的步行桥连接起不同属性的三个空间,刘家琨还试图在景观中建立一个雨水收集系统,体现了在生态方面的思考。从当代景观设计学语境中解读这一作品,植物的运用相对贫乏,其形式感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空间的可利用性。但它在中国普遍的形式语言探索匮乏的居住区景观中带给人们新的设计语言,对普遍的以植物堆砌和奢华的巴洛克风格主导的华南居住区景观中,是某种意义上的批判。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