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绿化重防灾不可走极端
“5?12汶川大地震以后,各地在进行城市绿化时都格外重视防灾,新闻媒体、杂志、报刊也纷纷出专刊对防灾进行宣传报道,但是到底哪些措施可供参考,哪些能真正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呢?现在我们是否该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针对山地城市绿化和防灾建设,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杜春兰提出上述疑问,引起了与会专家的讨论。
绿化要考虑公共安全
杜春兰指出,山地城市绿化建设制约条件比较多:绿地数量非常有限,部分绿地立地条件差,地质状况不稳定,或者本身就是地质灾害隐患区。一些山地由于中间有山和河流分割,城市绿地未形成网络,系统性比较差,这些直接导致了山地城市绿化和防灾建设面临困难。“不能过分注重数量,现在动不动就提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对于山地城市绿化而言并不现实。”杜春兰表示,为扩大绿地面积,将地质灾害隐患区或是大量高压走廊作为绿化用地,建设防灾通道或防灾公园的现象频频出现,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前很多绿地建设往往只注重环境、空气质量、防尘等问题,强调景观上的美感,对于其安全性重视不够,更谈不上防灾避险功能了。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兰成璋提出,将来该市绿地建设要尽可能像人防工程那样能在危急时刻为公众提供安全的栖身之所。他认为,当城市绿地建设的安全性被充分重视时,对美的建设、环境建设才能同步,城市绿地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了解,全球至少有1/5的陆地表面为山地,至少1/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山地。我国山地城市所占比例很大,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山地特殊的气候、地质构造、植物配置,必须结合地形,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山地城市本身有河流、山谷等,建筑与周边绿化如何配合,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
防灾体系应综合考虑
绿地具有避灾功能,但不是说避灾场地和空间只能是绿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贾建中认为,城市受灾类型有很多,包括地震、洪涝、台风、火灾、滑坡、工业灾害、疾病、战争等,不能光靠园林绿地来解决,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防灾体系。目前一些山地在绿化时将公园兴建在山坡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着次生灾害隐患,并不具备防灾功能,而且这种设置也会影响公园的使用性。
城市绿地具备防灾功能应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要保证绿地的设置具备安全性,才能起到防护作用。贾建中说:“要根据规划的防灾绿地具体用地条件测算灾时需求量,因此水面、陡坡、山地、灌木丛林以及一些人们不方便进入的空间面积都不能包含在内。”
山地绿化更要考虑防灾,但应避免走上极端。杜春兰认为,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几乎所有的公园和绿色规划都要加上防灾这一项,好像没有防灾方案就无法通过,但事实上,很多公园都不具备防灾功能。
灾害景观建设成新主题
地壳或地形、地质发生变化时会形成新景观,汶川大地震以后,很多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发生巨大改变,但也因此形成了比较险峻、优美的地质景观,包括堰塞湖、山峰、崖壁巨石等。
很多专家认为,应该科学看待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积极发现与建立新景区和景点。按照自然保护主义的思想,山体滑坡无法恢复。在重建时要顺应自然规律。贾建中举例说,在都江堰有几块大石头滚落在地上,于是当地人在附近修了一个栈道,将石块包围起来,中间立了一个牌子:5?12地震遗迹,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景点,有很多人来参观。
在山地建公园,不仅要考虑公园外部游客的视觉感受,也要注意公园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风,否则就会形成景观灾害。而怎样把经常发生泥石流或者山洪的地方做成景观,这是一个新课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处理得好会给城市增添活力,处理不好就是城市的败笔。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