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小军教授:今年可能是中国建筑的分水岭

2008-11-27 18:28: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

  饶小军,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建筑导报》副总编。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提名委员会秘书长。

  饶小军是首批参与中国建筑传媒奖策划的学者之一,2007年还曾参与策划“中国建筑?思想论坛”。日前他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南方都市报发起的中国建筑传媒奖等一系列活动,是中国大众媒体对建筑实质性干涉的开始,这是一种极有意义的进步。

  今年可能是中国建筑的分水岭

  南方都市报: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有学者认为今年可能会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分水岭。

  饶小军: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中国当下的建筑发展时局,确实非常混乱怪诞、头绪复杂:以奥运“鸟巢”和中央电视台“异形”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建筑,置疑和赞美之声充斥媒体;房地产商演绎各种住宅的“异域风情”哄抬房价;汶川地震大量房屋倒塌,引发建筑行业的伦理危机……

  今年有两个事件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奥运会和四川地震。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当下中国建筑发展的两个极端事件:前者让人“自豪”,后者让人心痛。我相信这些事件会促使“中国建筑”进行反思。

  经济的迅速下滑,让建筑师忙乱间突然发现,建筑业竟是如此脆弱不堪。中国的建筑师一直忙于追赶世界建筑的潮流,很多问题尚未来得及反思与判断。而眼前的局面,建筑师的理想一夜之间化为泡影,建筑师开始正视和思考建筑与社会的真实关系,思考建筑的“中国问题”。朱涛说现在“形象工程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应该共同开创一个‘公民建筑’的时代。”对此,我也满怀期待。

  让建筑从圈内走到圈外

  南方都市报:我们这样的“大众媒体”来办建筑奖这样的“专业奖”,开始还是有点心虚的。因为在中国,建筑基本是“专业”的事情,是“圈子”里的事情。

  饶小军:建筑确实存在“圈子”,因为有技术屏蔽;但建筑又绝对不是专业圈的事情,因为其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是直接的,从视觉和行为两方面。城市和建筑对于人的影响几乎是强制性的,人的衣食住行都在建筑空间中,我们很难想象人在城市当中不受建筑的影响和控制。从这层意义来说,建筑又是个“大圈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建筑不是专业的事情,而更应该是大众的事情。建筑师往往会以专业为借口,不愿意与大众交流,不注意大众对建筑的评价,这是不妥的。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中国的建筑奖都是局限于圈子内的,都是专业的建筑奖。幸好,中国建筑传媒奖打破了这一局面。

  南方都市报:我们是想给“专业”和“大众”之间搭建一座桥,引导建筑从“圈内”走到“圈外”。为此,我们开设“建筑评论”,举办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现在又发起中国建筑传媒奖。

  饶小军:大众媒体深入关注建筑领域,这是一个创举。我将这一系列活动定位为大众媒体对建筑正面实质性干涉的开始,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进步。

  媒体承担着把大众与建筑师联系在一起的作用。但现时社会媒体对时尚和流俗的过分关注,有时也会把建筑导向畸形状态:比如,产生一些为媒体而摆设的明星建筑师,造就一批为媒体报道而创作的纸上谈兵的设计作品,使建筑成了“漂浮”于报刊杂志表面的时尚而无法落地。幸好我们从“中国建筑传媒奖”看到了这种转变。“中国建筑传媒奖”以把建筑放在社会的层面加以评价,提倡人文关怀,重视建筑的社会意义,这将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此外,南方都市报以大众媒体的身份介入建筑领域,实现从“圈外”进入“圈内”,这有助于拆除设在公众与建筑之间的沟通屏障和技术藩篱,可以让建筑师注意思考作品的社会意义,更会让民众来关心建筑。

  一些公共建筑常年闲置浪费

  南方都市报:上面你说到,建筑是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众对建筑少有评价,当然建筑师也很少重视大众的评价,认为大众的评价是没有意义的。

  饶小军:我坚信公众是建筑的最终评判者,我们不可低估大众的判断力。当然,目前大众的评论是“无声”的。当建筑师陶醉于自我表现时,公众常以“无声的行动”对建筑作出评价。

  以城市的广场为例,广场的本义是大众集会、游行和休息的地方,是公民社会的空间体现。但在今日之中国,我们少见城市中的广场起到上述的作用。举个例子,深圳建了许多“广场”,从市民中心、到龙城广场、宝安广场,再到各街道办的广场,广场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成了政府权力的象征,但问题是很多市民广场常常由于大而无当、无处遮阳,成了无人光顾的角落,政府和建筑师所自鸣得意的集会场所,公众却选择了“拒绝参与”。

  再如,城市中所兴建的一些文化展览体育设施,即“公共建筑”,除了偶尔举办几次展览和赛事活动外,常年闲置无用,造成极大浪费。大众公共的文化生活和体育锻炼却在民间的街巷餐厅、歌舞厅和健身房等空间中进行,设计与使用常常发生“错位”。公民自主地选择公共空间,或者通过错用、滥用的方式对建筑进行“创造性”的错误使用,而重新赋予了公共建筑以新的内涵。城市当中一些空间尺度巨大、造价奢侈、形象华丽的建筑,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城市“垃圾空间”。

  建筑师无法真正听到这部分“声音”,面对公众的“拒绝”或“滥用”的行动,政府部门和建筑师也许只会指责其素质不够或不懂建筑。为什么不进行换位思考,倾听公民内心真正的“声音”,关注真正使用者使用建筑的无声行动?

  好建筑定是谦逊地为大众服务

  南方都市报:大众是建筑的最终评判者,为了体现大众的评判,我们在评奖的环节增加公众的参与。

  饶小军:公众参与投票,不仅因为大众是建筑真正的使用者,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评奖如果听不到大众的“声音”就是不公平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本身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唤醒大众对建筑的关注,让大众感受到他们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要制造大众与建筑师的对立,而是要促进两者的交流。

  南方都市报:在你眼中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呢?

  饶小军:好的建筑,也许并不是媒体和建筑师所热衷追捧的“扎眼建筑”,而一定是谦逊地为公民大众服务、设身处地为公民社会利益着想的建筑。一个真正好的建筑,是由建筑师设计而大众使用方便的建筑。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