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国土生态安全与生存的艺术
近日,“2008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组委会邀请了有关专家分别从中国生态所面临的问题、环境规划(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人类学、国外生态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保护区的生态变迁等不同角度对此次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进行解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受邀做了“国土生态安全与生存的艺术” 的学术报告。
中国文艺复兴的主题是生态文明
“每一次文艺复兴和每一次文明的飞跃都源于某场危机的推动”,俞孔坚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危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文明飞跃的观点。“第一次文艺复兴产生于欧洲黑死病带来的危机;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美国,这次复兴的危机是由于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制造了很多高新武器以及后来的冷战与核威胁,生存的危机导致美国对科技发展的追求,于是出现了美国硅谷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现代信息文明的发展;很多专家预言第三次文艺复兴将产生于中国,而这次复兴的动力则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的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应对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危机,寻找生存的出路,便是当代文艺复兴的根本,因此,这次文艺复兴的核心便是生态文明的繁荣,这种生态文明的基石就是重归生存的艺术”。
接着,俞孔坚教授对中国的5000年发展进行了回顾,他分别从包含在水利、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生存艺术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中国曾经的桃花源正是生存艺术的结晶。
随后,他话锋一转,指出桃花源正在消失,正在被机械的工程和空洞的装饰艺术所吞噬。“中国现在有25000多座大坝,占世界总数的1/2;中国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平均每年消耗了占世界约50%的水泥、30%的煤炭和30%的钢材,它们被用在了河道的铺砌和大量资源浪费型的建筑工程上了,如果我们每年少浪费些,我们就可以少破坏些大地生态环境,从而也能更可持续的发展,离生态文明更近一步”。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度原因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俞教授分别从中国古代的裹脚艺术、病梅盆景艺术和假山审美及造园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中国帝王士大夫的铺张与畸形的审美是导致当代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和形象工程的罪魁,也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敌人。
生态学的“入世”实践
针对中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水危机和生态危机,俞教授提出了生态学“入世”观点。他分别从空间战略、场地战术和物质与能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空间战略上,俞教授提出要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上考虑,利用“反规划”思想建立整个国土的生态基础设施。“其实,整个中国大地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通过一个生态网络将现在的各个保护地连接起来,以更大层度上保护现有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因为现在的任何一个孤立的保护区都不可能很好的保护一个物种。”
随后,俞教授在场地战术上分别利用浙江永宁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和天津桥园等美丽而富有哲理的实践案例,对如何应用生态学和景观规划设计,解决当代中国的生存问题,受到场下听众的阵阵赞叹。
这样的报告,俞教授已经做过无数场,听众上到部长,下到村镇干部和中小学生。十多年来,俞孔坚领导的北大研究团队和土人实践团队,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开展生态学的入世实践,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
1 “反规划”思想和生态基础设施的战略成为建设部政策纲要指导文件,并促进了城市规划法规的调整,划定不建设区成为法定文件;
2 提出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景观网络的建议引起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重视,并被纳入研究计划;
3 批判城市化妆和形象工程,推动社会认识城市化妆危害,促使中央六部委联合发布大广场禁令;
4 倡导“野草之美”,文章被收录进中学教课书,同时2006年,北京市第一次通过“野草上街”的决议。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