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华后人当悉尼副市长 多方周旋建起中国花园
■ 曾筱龙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位华人议员。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圈子中,曾筱龙的名头颇为响亮,他是澳大利亚政坛中仅有的几位高级公务员,如今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上院议员、州长助理,新州贸易和投资事务次长,新州亚洲地区商务咨询委员会主席,是新州上议院中第一位亚裔高级公务员。早在1991年,他就代表工党参加悉尼市长的竞选,当上了悉尼市副市长,这是悉尼市第一位华裔副市长。
多方周旋建起“中国花园”
而最为当地华人熟知的,则是矗立在悉尼“唐人街”德信街上的标志性建筑??黄金宝树和距离“唐人街”不到一公里处的情人港畔古典风格的中国花园??谊园。这两大项目都是曾筱龙参与策划、由广东省设计和承建的。而在记者初到悉尼向当地人询问“中国城”的所在时,对方都表示:“在与乔治街垂直的那条街上有一棵涂着黄金的树,那里就是中国城。”这也足见这棵黄金宝树的地标意义。
而在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颇有名气的中国花园则更是大手笔。记者在澳大利亚采访期间也曾专程探访这座具有中国风格的“城中绿肺”。它毗邻悉尼著名的情人港,“花园”内绿树郁郁葱葱,还有配套的娱乐中心,徜徉在园中的绿地上能清晰地听到海边的汽笛声和海鸥的欢叫。曾筱龙告诉记者,当年为了促成政府答应在悉尼华人最密集的聚集区建立这样一个中国花园,作为悉尼副市长的他没少费口舌,加之当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处于“蜜月期”,这座风景宜人的花园才得以应运而生,中国花园也因此成为见证中澳关系的一个标杆。
而曾筱龙之所以有机会在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的初期便能大施拳脚,也跟他大学期间的专攻有着密切关系,他1961年来到悉尼后,先后毕业于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系,成为建筑设计总工程师,而这一专长在悉尼华人社区建设初期有了用武之地。
虽然至今已经在澳大利亚站稳脚跟,但回忆起当年初到澳大利亚的辛酸生活,曾筱龙仍唏嘘不已。言谈间,他仿佛又回到了40多年前那个逃难的年代,嘴唇不停地翕动,两鬓的白发似乎也更加显眼。又脏又臭的货柜船、十多人挤一个家庭旅馆、深夜加班在加油站打杂……曾筱龙表示,当年他们到澳大利亚的第一代华人所吃的苦,是今天的第二代华人所不能想象的,这不是一段血泪史,但却是一段艰难的创业史。
第一份工是加油站当小工
曾筱龙回忆说,自己的父亲是广东五华人,后来去了江西。1949年自己随家人去了香港。1961年,因为担心国内形势有变,曾筱龙受父亲委派,只身前往澳大利亚“探路”,做“开山牛”。“当年我到澳大利亚时可不像现在的留学生,坐着飞机过来到一个新天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当时我是逃难过来,为今后全家人过来开路的。”让他毕生难忘的是,当年他搭着香港一艘7000吨级的货轮,和堆积成山的货柜箱一起,像货物一样在海上漂流,货柜箱发出的臭味以及晕船,让他吃尽了苦头。而就在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二个星期,他就要开始打零工挣钱,否则就没钱吃饭。
曾筱龙至今仍记得,自己当年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加油站当小工。当时他和一些留学生一起,十多个人挤在一间本地人的房屋,每周仅有5镑的收入。由于每天下午3点半才放学,而加油站下午6点就下班了,他就向加油站申请晚上加班,一直加班到深夜10点,然后第二天一大清早去上学。
对比如今活跃在澳大利亚的第二代华人,曾筱龙表示,当年第一代华人来到澳大利亚时,条件相当艰苦。当时澳大利亚华人很少,也根本没有为留学生服务的机构和设施,很多留学生来到澳大利亚后连悉尼市区在哪里都不知道。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非常拼命。
“每年我们都要拿着成绩单到移民局去汇报,才能延续签证。”和第一代来澳大利亚淘金、开餐馆、种菜的华人不同,如今活跃在澳大利亚的第二代华人很多是年富力强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有专业技能和艺术才能,也更容易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安定下来。如今他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逃难,而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已经融入澳大利亚的生活,成为澳大利亚的一部分。因此,华人的到来促进了澳大利亚文化的多元化。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如今光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就有10万人。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