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人居环境奖之昌都昌庆街改造项目
获奖时间:2001年
项目名称:西藏昌都地区?昌庆街改造项目
申报单位:昌都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报送单位:昌都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项目概况:昌都是藏东重镇,昌庆街项目是昌都的旧城改造项目。项目建在人口稠密的旧城区。昌都城建局和北大景观中心合作,研究城市机理,提出住、商、交通结合的方案,避免了社区外迁;尊重自然、利用地势,设计梯次布局,节工量,增采光,展示了山城特色;建筑和铺装体现民族特色,提高了项目审美价值;建材采用新工艺和乡土材料,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带动了就业;同步设计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改善了城市形象。
项目背景
昌庆街是昌都镇老城区的核心部分,项目建设之前这里人口稠密,没有道路和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像样的民居和商业建筑。举目可见只有低矮危倾的老旧房屋和仓促修建的公房,遍地污水垃圾,厕所污秽不堪,火险危机四伏。
项目特点
引进智力,内外联合开展设计。昌都地区与北京大学高层领导就合作参与西部大开发达成共识。昌都的设计人员到北大工作,北大专家来昌都指导、讲学,开拓了当地技术人员的眼界。“以人为本”和为当地人民设计的理念给了地方同志极大的启发,当地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把民族建筑表现形式用于项目,收到了很好效果。
发掘特色,保护文化,创造性地实施规划。昌都是西藏民间建筑文化最富集的地方,擎檐房、木楞房、碉房形式多样,挑檐、柱、门窗南北不同,窄巷、柱廊、粮架、阳台等特色十分丰富。发现并展示这些文化,再将其与规划实施相结合,展现有民族特色的街区风貌,为今后发展旅游经济埋下了伏笔。在房屋设计上运用当地人民喜爱的天井、半天井形式,增加采光,设计一梯一户的大户型和一梯多户的公寓式小户型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应用科技,开发地材,保护城镇森林生态,。昌都是有林地方,群众建房和燃料多用木材。而要用传统材料建设昌都中路商业街需要耗用近2万立方米木材。昌都中路商业街引进玻璃纤维加强水泥(GRC)造型技术为民族建筑做外装、节约了大量木材。昌都镇砂岩石材储量丰富,但石材很少在大型工程上应用,这次规划设计上首先提出要求,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内外石材施工力量,采取河里捞、山上采的办法,高标准地完成了约2万平方米的道路、广场铺装,创造了利用当地石材铺路的技术规范,营造了符合当地文化的建筑氛围,培训了一批当地石工,带动了一批采石群众致富。
美化环境,同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昌都中路商业街项目从规划开始就把建设新昌都、新生活提上议程,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建设新的供排水、强弱电系统和公共厕所。形成了3个当地石材铺装的广场,约1500米连接城市主要道路、商业区和寺庙的当地石材铺装道路,完善的供排水和强弱电系统,5个冲水公共厕所。过去,典型的脏乱差地区,现在成了昌都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政府投入,群众参与,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全面质量管理,创造优质工程。昌都中路商业步行街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协商拆迁、入住群众和商户负担拆迁和建安费、商业用房销售补贴居住用房的做法。使低收入家庭有安置、高收入家庭有选择、置业发展有机会。在昌都这种做法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拥护,连续拆迁3年,动迁群众160余户、单位20余家,没有一起强制拆迁发生,绝大多数拆迁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昌都中路商业步行街建设项目是昌都最早引进监理机制、实行设计代表全程服务的项目之一。建设单位严把招标关、质检关,主动配合施工企业解决场地、建材等问题,组织开展创优竞赛,营造了诚实、争先的建设氛围,使得项目建设在缺资金、缺材料、场地窄、天气候差的条件下只用了不足500就建设完成,创造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的高速度,建设质量达到全优。
项目成果
昌庆街项目曾经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昌都的建设者把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和群众参与建设及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严格建设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项目,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建设家乡的热情,创出了政府服务、商业运作、整合资源、引资建设的新路。
昌庆街项目得到了昌都人民的肯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西藏探索发展和全国援藏的行动中,在我们为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而努力时,昌庆街项目还将发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
编辑: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