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城市建设中的“湿地风”

2009-02-06 18:39:13    作者:张建松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警惕城市建设中的“湿地风”:不是挖个池塘就叫湿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我国许多地方兴起了“湿地热”,尤其在城市建设中,“湿地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成为一种“时髦”。

  在第13个“国际湿地日”活动中,专家呼吁不要让注重生态保护的“湿地热”变成盲目炒作概念的“湿地风”,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继“喷泉风”“假山风”“广场风”“草坪风”之后的又一个误区。

  不是挖一片池塘、栽一些水生植物就叫“湿地”

  随着各地兴起“湿地热”,许多研究湿地科学及生态环境的专家空前忙碌起来,一个又一个湿地项目的评审和立项,都需要专家们的意见。在欣喜于事业发展的同时,专家们也感慨于一些开发商对湿地知识的一知半解。

  上海动物园园长、动物生态方面的专家熊成培最近被邀请评审某省的一个湿地项目,结果被他否定了。

  “这是在一个城市附近保存得比较好的湿地,如果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兴建湿地公园、吸引游客,结果还不如不开发。”熊成培说,“建设湿地公园应该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但开发商往往本末倒置,将湿地当成了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时尚标签。”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也指出,现在有不少湿地项目是在跟风炒作。一些所谓的“湿地”,也就是挖一片水塘、栽些水生植物而已。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如果不得到有效纠正,最终会将湿地项目导向继“喷泉风”“假山风”“广场风”“草坪风”之后的又一个误区,与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有一些没有自然湿地的城市正在竞相兴建人工湿地公园。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端木歧认为,人工湿地公园从宣传环保意识的角度来说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希望通过人工湿地来改善局部的生态环境,则不太现实。而且,兴建人工湿地究竟是在保护生态还是浪费水资源,由于缺乏科学依据,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专家们还指出,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人工湿地往往是“ 建一个废一个,废一个死一个”。有些人工湿地在建成后,即交付当地政府管理(主要是乡镇或村),而当地政府却拿不出经费对其加以有效管理,包括灌溉、植物残体收割、病虫防治、人工费用支付等,导致人工湿地变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大累赘。

  “生态功能”是衡量湿地保护的核心指标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人们将湿地比喻为“地球之肾”。专家们指出,衡量湿地保护的核心指标是“生态功能”,而不是“聚集多少野禽”和“营造多么美丽的景观”。

  “在湿地项目评审中,我们常常发现‘搭便车’的现象。在申请的项目资金中,往往是70%用于兴建土木工程和园林工程,只有30%用于生态建设或生态修复,甚至更少。”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健健说:“人们对为什么要保护湿地的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

  陆健健认为,目前在我国湿地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对湿地的实际情况调查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施工管理不到位,没有生态监测与反馈。

  “湿地项目设计的前期调查对于后续工作能否成功开展非常关键。如果不清楚实际情况而擅自动工,很有可能‘水土不服’,一两年后湿地干涸或成为臭水塘。这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动辄上亿元的建设资金也会因此白白流失。”陆健健说。

  此外,湿地工程主要是由园林绿化工人施工建设的,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很多施工企业不能按照原设计要求施工,从而影响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保护湿地应与自然规律相吻合

  “保护湿地,无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最重要的是与自然规律相吻合。”上海市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署署长孙瑛说,“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保护湿地的方式和方法不能相互照搬。”

  九段沙被称为“上海最后的处女地”,是长江口最靠外海、最年轻的河口沙洲,距离繁忙的浦东国际机场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岛上无人居住,处于原始状态。九段沙2000年成为上海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短短5年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孙瑛坚守“尊重自然”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

  “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逆转的,即使经过治理再使其恢复到原始状态,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因此,我们眼下最重要的是开展科学研究,摸清家底,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盲目开发。”孙瑛说。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