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文化如何创新发展拓宽路径
--访中国公园协会常务副会长林芳友
春节期间,各地公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市民献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从庙会到花展以及祈福活动,为市民的节日生活增添了诸多欢乐和情趣。公园的文化建设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如何创新形式,开辟公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子?中国公园协会常务副会长林芳友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个问题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古典公园需要认真思考,对新兴现代公园更是非常现实。
公园文化建设要“因园制宜”
林芳友认为,公园文化是公园的内涵所在,是其区别于森林、绿地的本质体现。当然对公园文化的理解要与时俱进,“因园制宜”。提起公园文化,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历史文化遗产。林芳友坦陈,他自己以前也有过这方面的偏颇认识,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公园文化所包涵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公园景观文化、文娱科普活动、科研以及防灾避险等内容。
古典公园有历史文化遗产可传承,这是极其珍贵的,林芳友认为可在这方面多做文章,如北京颐和园开展的皇家宫廷舞、宫廷戏法,天坛公园开展的祭天乐舞、祭天仪仗展演都是民众特别喜爱的文化活动,已定格为经典。
国内大多数公园都是新建的,没有历史积淀,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加强文化建设,林芳友提出,北京朝阳公园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个年轻的公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新北京”时代风貌的扛鼎之作,成为时尚文化的聚集点,这与该公园中西合璧的园林景观、时尚刺激的娱乐项目以及大量举办的时尚文化活动是分不开的,如已形成品牌的“春节??朝阳国际风情节”、“五一??朝阳流行音乐周”、“十一??欢乐游园”等大型文化活动,正是这些充满活力、有着广泛参与和互动色彩的时尚文娱活动把朝阳公园打造成一个颇具时代魅力的现代公园。
深圳模式值得借鉴
去年底,中国公园协会在深圳举办了“中国公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这是结合“深圳市第三届公园文化节”举办的一次公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场会。公园文化节所体现的广泛参与性、开怀娱乐性是林芳友最大的感触,《中国公园》杂志为此还特别制作了一期专刊,里面众多的画面选取的不是公园的美景,而是人们尽情欢乐的场景,林芳友认为这是对“自然、和谐、康乐”公园文化节主题的最好注解,也是公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值得各地借鉴。
2008年底到深圳参加公园文化节,是林芳友自1993年之后再次来到深圳,印象中的“高楼林立”之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公园之城”,570多处大小不一的公园,如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城市插图”,成为深圳这座动感绿都一张绚丽的名片。深圳自2002年开始运行第一个“公园建设年”,在6年的时间内基本形成了“郊野、森林公园??综合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奠定了传承发展公园文化的基础。为了使公园既成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同时成为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载体,深圳在公园文化建设方面又出大手笔,强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精品工程,营造“一园一特色”景观,并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公园文化节,以提升公园文化品位,丰富公园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使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更贴近市民需求。
抓住扩大内需机会筹集资金
深圳的公园建设模式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对于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筹措公园建设资金是个难题。林芳友提醒道:由于公园建设是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当前形势下,公园系统应当抓住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防灾避险等重要政策措施出台的有利时机,争取政府和有关方面增加公园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加快公园建设和发展。同时,还应创新思路,通过冠名权、认建认养等形式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在不影响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在公园内引入社会企业开展便民服务等形式来多方筹措资金。此外,国家已经立法,允许社会公益型基金机构对公园建设进行捐助,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基本没有开展,今后应加强宣传,争取公益型基金的捐助。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