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交桥 美观大于实用?
立交桥修建受到城市局部规划方案变化的局限,在设计者们接受设计任务时,某一个立交桥最终通行方向的确立,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像现在这样定位。因此,当立交桥修建起来以后,那一带的规划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已经修建起来的立交桥新的局限与滞后现象的发生。摄影/何子
这是国外一座比较简单的立交桥,车辆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都可以自如通行,根本不受转弯限制,也不会形成人车混杂的局面。而国内很多城市在建造立交桥的时候,通常把桥当成一座景观,在设计之初就添加了太多元素,看起来很漂亮,通行效果却不一定很理想。摄影/c
走法不同让人生乱
针对北京立交桥的拥堵现状,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文凯曾经递交过专门提案,建议“立交桥的设计不管多复杂,都应该遵照统一的行驶规则,不要一座立交桥一种走法,否则司机容易犯晕。”
采访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北京的桥会千奇百怪呢?按照立体交叉桥的字面意思,在十字路口,修建一座可以容纳车流通过的高架桥,让东西方向车流走高架桥,南北方向的车流走桥下公路,不就是最为简单的立交桥吗?
但是这在专家看来是不现实的。马国雄告诉我:“简单交叉立交桥不能成为标准模式推而广之。原因就是城市发展造成的多岔路口增多,根本不适合十字交叉的立交桥。”另外,立交桥的设计要考虑很多实际建设问题,比如用地、车道是相互交叉还是完全分离、车道条数、交通流量等。
立交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车流交织,一旦车流交织,路口的交通通行能力就会减半。高架桥让不同方向的车辆独立行驶,不在平面交织。三层的立交桥之所以比两层的通行能力高,就是因为可以实现更多方向的车流分离行驶。然而,三层桥的占地和造价远远高于两层桥,当加多层数带来的交通改善效果,并不足以偿付修桥所引发的成本时,折中措施就会出现。
“设计师都想把立交桥做到完美,但是修桥是另外一回事儿。”马国雄说,“在立交桥的交通输导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而北京车流又日益增加的现状下,堵车是不可避免的。”
各行其道才能避免混杂
事实上北京经常拥堵的立交桥还不止这么多,在北京市政协委员艾克拜尔.米吉提递交的针对北京立交桥的提案中,他重点列举了北京包括西直门、北辰西桥、万泉河桥、苏州桥和三元桥在内的5处立交桥,认为北京的立交桥大多带着明显的缺憾。
他在提案中说,北辰立交桥缺少由北向东衔接北四环东行方向的引桥。而连接北三环与北四环的万泉河路万泉河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缺少万泉河桥由南向西连接北四环西行的引桥,造成西行北四环的车辆,不得不到颐和园路立交桥下调头绕行。这里紧邻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于出行车辆带来极大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交通环境。
同样是由北四环进入北三环的万泉河路衔接苏州桥的干道,实现了无红绿灯一路畅行。但是,到了苏州桥,不能通过立交桥直接进入北三环,而是要拐进辅道,通过苏州桥下的环岛,才能进入北三环。每当高峰期,被环岛红绿灯迟滞的车流,一直可以延伸到万泉河桥上,拥塞不堪。
艾克拜尔.米吉提的这份提案还说,至于机场高速路从三元桥由西南向东北行驶,至四元桥不能东向驶上北四环,更是让人万般无奈。而五环路现有立交桥留下的各种先天不足,迄今尚没有妥善解决。许多干道与五环衔接处的立交桥,或者无法驶出五环,或者无法进入五环。真有点近在咫尺,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而民间设计师郑学信认为,传统立交桥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车流交织和人车混杂。只要存在红绿灯的地方,就是车流交织的地方,道路通行能力就打了折扣。另外,机动车和自行车走平行车道,转弯时人车混杂,就会出现车流交织的现象,造成混乱。郑学信自行开发了凹形桥面立交桥,目前即将在无锡施工。据说这种桥能将各个方向的车流充分分解,每个方向的车流都有各自的车道,可以直接左转,且转弯弧度小,不会出现急转弯而导致汽车速度降低。自行车也有自己的车道,不会出现人车混杂的问题。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