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 高校“风水”课不应喊停

2009-03-25 16:58:51    作者:韩浩月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建学院有一位名叫马威的老师,08年10月开了一门“建筑与风水”选修课,当时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前来听课,但最近他接到学校教务处的通知,说这门课“存在争议,并有迷信的成分在内”,要求停课。在此之前,上级部门还曾针对此事来校进行过调查。(3月17日《华商报》)

  在讨论马威的“建筑与风水”课该不该停之前,首先要弄明白这种课应不应该开。如果有“可开”和“可不开”这两个选项,无疑我选择前者。原由之一是大学课堂需要进行创新教育,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增添些新形式和新内容,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哪怕标新立异一些也不为过;之二是将文化与建筑两个跨学科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容易加深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日后可以把建筑的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和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建筑;之三是风水在古代其实就有很深的科学成分在里面,“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面南背北,坐北朝南”几千年流传下来,若非其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到今天也不至于被建筑商和民间如此推崇。

  用通俗的话解读“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会明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国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加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的极力推崇,居于山水间几乎成为一种全民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再加上山水环境的幽静与淡雅,氧气之充足,的确有利于身心健康方,不然缘何诸多疗养院都建于深山之中?同理,“面南背北,坐北朝南”更好理解,朝南的房间光照充足,阳光有去潮杀菌之作用,这点无论对大人还是婴儿都有好处,朝南还可以起到避风保暖的作用,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将大门敞开给几乎可以贯穿整个中国的北方冷空气。

  据传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换个说法便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可以说,风水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始终没有缺席的一种文化。虽然在它的发展衍变过程中,被别有用心者人为地添加了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它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它的哲学意味和实用性。所谓“别有用心者”,即利用人们对风水科学性的认识不足,为达一己私欲而利用风水信口胡言者,这种私欲包括进谗、谋利、害人等等不一而足。风水先生在民间本来是一种受尊敬的职业,但正是因为众多“别有用心者”的参与,让这个称谓成为接近“装神弄鬼”的贬义词。

  所以,想要辨清武汉科大这位马威老师的课该不该被封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他的授课内容进行考察,看他究竟是在传播传统文化,还是在故弄玄虚。其实马威已经说得很明白,他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地形、阴阳调和、光照等等,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况且现在的大学生,都应该有足够分辨科学与迷信的能力,老师的授课和自己的学业有没有关联,他们最有发言权。

  不过,武汉科大通知马威停课虽属小题大作,但也可以理解,政府对风水所持的谨慎态度,以及民间风水学说的混乱,都如同一位文化学者所说的那样,现在时机不对。可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时机不对,才更需要具备开风气之先功能的高校,肩负起对风水学进行拨乱反正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风水,利用风水??还是来自建筑界的专业人士说的好,我们重视风水“并不是为某人找个风水宝地,让其子孙后代从此飞黄腾达,而是考虑怎么让人住得更舒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宜居”城市,所谓“宜居”,不就是为了让人住得更舒服么?此外,风水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心理学的一种体现,评价它的价值,还不能仅仅局限在苛刻的科学层面上,否则,风水也会沦为乏味的功利工具,而失去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人文关怀色彩。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