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赏花的传统习俗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人们走出家门,放飞心情的大好时光。这时,或到田间踏青,或到公园赏花,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北京的花卉栽培,辽代已经相当发达,到明代花卉种类繁多,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牡丹、芍药为历代皇家园林栽植的花卉佳品,景山曾以种植牡丹、芍药盛名一时,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添盖观花殿,植牡丹、芍药甚多。现在观花殿虽已不存在,但景山种植牡丹、芍药的传统却流传至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排云殿之东建国花台,依山之麓,划土为层,其上满植牡丹,每花时则繁英灿烂,洵为美观。北海公园的牡丹也很有名气,据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十七日奉宸宛财务档记:“北海浴兰轩有牡丹十六墩,每墩做花罩,添换文”。
清代,北京的宗教也很兴盛,在寺观中,无论是否建立独立的园林,都十分重视寺观内的庭院绿化。不少寺观以古树名木、花卉栽培而名重一时,形成盛大的花事。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崇福寺,并改名为“法源寺”。它的庭院绿化在当时的京师颇负盛名,素有“花之寺”的美称。每进的庭院均有花木栽植,而最为时人所称道的是满院的花卉佳品,如海棠、牡丹、丁香、菊花等。法源寺花事大约始于乾隆年间。海棠为该寺名花之一,主要栽植在第六进的藏经阁前。乾隆时的诗人洪亮吉有诗云:“海棠双树忽绝奇,花背深红面复白。岂惟花色殊红白,日午晓霞光尤澈”。直到清末,法源寺之海棠仍十分繁茂,花事经年不断。“悯忠寺前花千树,只有游人看海棠”(《北京风俗杂咏》)。丁香亦为法源寺之名花,主要栽植于寺中钟鼓楼附近和第五进的观音殿前,以及别院的斋堂僧舍庭院,有白丁香、紫丁香等品种,白丁香达百余株。盛开时节,香飘寺外,文人们几乎每年都要在寺内进行“丁香会”,尤以清代为盛,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1924年4月26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由中国诗人徐志摩陪同到法源寺观赏丁香花。与法源寺相距不远的崇效寺,清初仍以枣花闻名,素有“枣花寺”之称。乾隆年间又以丁香花繁盛名一时。同治、光绪年间则以牡丹“冠绝京华”。牡丹又以姚黄、魏紫、龙川绿、墨牡丹等精品最为闻名。每逢暮春,各色牡丹奇葩争妍,诗人墨客及百姓纷至沓来,争相观花,曾与观赏法源寺丁香、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1913年5月5日,鲁迅先生和许寿裳先生同到崇效寺内观赏牡丹。虽然崇效寺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颓废了,平时很少游客,但是一到牡丹盛开季节,不少人还是到那里去赏牡丹。1935年北宁铁路局“特开观花专车,游踪所至莫不以一瞻崇效寺牡丹为幸”。
如今赏花多了许多去处。杏花是北方较早盛开的花卉之一,凤凰岭景区南线600余亩的成片杏花,是京城观赏杏花的首选之地。杏花节期间,这里的杏花竞相开放,恰似一片花的海洋,极为壮观。颐和园乐寿堂的玉兰,每年4月竞相开放。据《颐和园志》记载,玉兰在乾隆时期成片种植在乐寿堂一带,花开时被称作“香雪海”,现遗存两棵,被列为古树名木。1棵紫玉兰,在乐寿堂后院,1棵白玉兰,在乐寿堂西院,均枝繁叶茂,花朵喜人。大觉寺的玉兰,久负盛名。尤以南院行宫四宜堂前的两株,是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植而来的,向以“花繁瓣大”、“玉洁香浓”、“一干一花刚劲俊逸”而闻名京城;北院的两株玉兰,为光绪年间种植。北京市植物园牡丹园,栽培牡丹280个品种上万株。牡丹园地形起伏,树木疏朗,配以亭阁,更显天香国色的牡丹艳丽多彩。丁香碧桃园位于卧佛寺东南,面积5.4公顷,1983年建成。碧桃园内以大草坪为中心,种植碧桃1000余株。其北为丁香园,园内种植丁香40多个品种,每年初春花季,姹紫嫣红,如云如霞。自1989年北京市植物园首次承办桃花节,如今已整整20个年头。卧佛寺天王殿前右侧檐下,有一丛腊梅,传为唐代所植,已逾千年,名列北京腊梅之冠。因几百年前,枝叶曾枯萎过一次,后又复活,故又称之“二度梅”。这株腊梅,数十条枝干在方圆不到一米的地方破土而出,高达二三米。每年2月底、3月初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淡紫,香味浓郁。玉渊潭公园也是春季赏花的好去处。原在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的大山樱花苗,经过十多年培育,逐渐进入生长旺季。每年春天花开如霞,吸引着大批游人前来观花。1989年4月,玉渊潭公园首次举办樱花观赏活动。此次樱花观赏活动,历时10天,接待赏花游人10多万人次,以后每年春节都举办樱花节。
(本文资料摘自《北京志?园林绿化志》)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