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记台北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
双园竞秀 两岸情深??记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我曾五次访台湾,多次游厦门,每到两地都被两处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的近代传统园林所吸引。更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两处园林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可称得上是姐妹同胞,两岸争丽。它们便是台湾省台北县板桥林维源邸林家花园和福建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
台北林家花园
1. 园林的兴造和重修的历史
林家原籍是福建漳州龙溪。大约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时候,其第一代始祖林应寅来到台湾,因其为一读书人,无路仕途,不久返回,但将其子林平侯留在台湾,受雇于米行之中。由于平侯的刻苦和经商才能,逐渐有所积蓄,自立经营米盐生意,后来又大为发展,拥有大量船只,往返闽台南洋之间进行贸易,并购买土地,招佃开垦,终于成为当时台湾的首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林平侯去世以后,其子孙继承了他这份既经商致富,又与官府有缘的世家,其子林国华、林国芳兄弟及孙林维让、林维源兄弟继承祖业,最后选定在板桥兴建这座号称“大厝九色五,三落百二门”的豪华住宅和一座规模宏大、布局精美的宅第园林。宅第和园林的占地面积共达5万多平方米,几乎占了板桥镇的一半,可见其规模之大。
这一名园的次第经营,不计从乾隆年间林氏来台经商致富积累经济的阶段,自19世纪50年代咸丰年间开始在板桥兴建豪华大厝(宅第)时算起,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所谓五落大厝(五进宅第)时为止,历时30多年,可见这一园林是长期筹划,不断经营完善的。
自1895年目本侵略者占领台湾之后,林氏家族部分迁回了福建,宅园逐渐荒废。二战之后,台湾虽归回了祖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台湾政府无暇顾及,林氏后人也无力修复,园林不断荒废。随着台湾经济的逐渐发展,几十年来在各界人士的呼吁下,各有关当局共同努力,迁出了园内一百多户居民,并得到林氏后裔林柏寿先生的响应,捐出花园,由政府进行修复。于1982年开工,历时4年多,于1986年底竣工,正式向公众开放。
2. 园林布局与造园艺术
台北林家花园是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中国传统南方私家宅第园林。
整个园林位于前后两座大宅之间,现在除三落大厝尚存之外,五落大厝中其余部分已被改建为高楼,不复存在了。园林的布局,既分离又以门、廊、路径、桥、堤等相联系,划分为不同功能的读书、赏景、游息等区域。全园建筑称得上是随宜布局,有机联系,功能明确,错落有致。
此园造园的艺术特点颇多,在园林建筑上除亭台楼阁具有不同的造型之外,园内高低起伏的各式垣墙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众多的矮墙用于大小建筑物之间,以之分景、隔景,起到隔而有分、分而不隔的效果。
台北林家花园鸟瞰图 (李乾朗先生绘)
假山的堆叠方法是林家花园中的大创造,由于在台湾很难找到像江南园林中所用的太湖石,要从江浙太湖中去捞取或是其他地方寻找,所费太大,于是便采用了以水泥混合灰粉和浆汁等材料来堆塑山石的办法,在园中营造了大量的假山。在重要景点如方鉴斋、香玉?、观稼楼、花圃等处都堆塑了这种假山,尤以榕荫大池周围的假山体量最大,形态也最富变化。另外在一些广庭之间还散布少量的点石,有如出自地中,亦甚有趣。这种假山的制作技法,采用了闽粤一带传统的灰泥堆塑技法,在这里把它用于假山,在山形上还缘用了国画中的皴法笔意,自成一格。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