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麟:台湾景观专业与造园形式之发展
三.台湾"光复"以后的景观发展:
(一) 60年来景观专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期::
1. 孕育期-1950→1959:造园不受重视,人才少,寄在土木和园艺下发展。
2. 萌芽期-1960→1969:开始培养人才,渐渐受到注意,仍然未独立。
3. 发展期-1970→1979:成立景观系、造园组,有本土培育的硕士及博士人才。
4. 蓬勃期-1980→1989:人才大量返岛,纷纷成立学系、学会、公司及出版社。
5. 竞争期-1990→1999:经济不景气,毕业学生太多,采购法实施,僧多粥少。
6. 饱和期-2000→2009:证照制度能否实施?有专业能力才有保障。
(二) 我伴随台湾造园景观教育专业的成长:
1. 我幼年在农村长大,1952考入台大园艺系, 1958回台大服务,那时社会尚无造园业,先从花卉栽培方面的研究开始 ,发现这个专业的教育环境非常原始,靠自修来充实自己。台大林乐健担任造园学兼任教授,是当时台湾唯一留学返岛教造园的老师。我1963在园艺系内增开造园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试图加强园艺系的造园教育。郑达文兼任教授也是农业试验所士林园艺分所主任,综管台湾观赏植物及造园。郑老师与他义务完成了一些规划设计工作,努力教育具有潜力的设计人才,培养了第一批接班人,也推荐了一批赴国外留学的英才。
2. 1965年,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开「造景原理」,是台湾建筑系首创。1969年成功大学建筑系王济昌教授翻译Simonds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译名「景园建筑学」,是台湾造园界第一本翻译教科书,同年林进益先生着「造园学」,为台湾出版的第一本参考书。
在1960-1970年间,我协助中原黄宝瑜主任完成了「阳明山国家公园计划」及「南部观光资源调查与规划」,也独立完成了胡适墓园美化、忠烈祠庭园设计及阿里山宾馆庭园等设计施工。第一个以建教合作方式进行的案子,是1967年我完成的、外双溪故宫博物院庭园规划设计、及部份施工工程,至善园也是规划中的构想。赖哲三,杨恭毅两位先生从日本回来,成立最早的造园专业公司。
3. 1970起,台湾景观专业开始快速发展。1972年,台大园艺所造园组硕士班有毕业生进入造园界,文化大学实业计划研究所,也招收主修造园的硕士学位,1990年,第一个本土造园博士自台大毕业。1992年,东海大学景观系开始招收硕士班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为台湾景观界的领导人物。
相关的行政单位如观光局、旅游局及公园处都已先后成立,自国外学成的专业人士纷纷返岛服务。留美学生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辞译为「景观建筑」,又将建筑二字省略;使这个行业有了新名称。1972年,观光局办第一次景观规划研讨会。
4. 台湾的第一个「造园及景观系」是1981年在文化大学农学院所成立,使造园景观专业正式自园艺独立出来,这个系在1993年改属环境设计学院,并改名景观系。1982年东海大学成立园景系,1989改名景观系。1989,辅仁大学成立景观设计学系。1992中华工学院成立了景观建筑系,1997年改属建筑学院。这四个景观系分别为环境设计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及建筑学院,可见行业虽然蓬勃,却很分歧。
这是兴旺的10年,除各大学纷纷成立相关系所外(1999已达13所),留学生纷纷返岛,景观游乐业空前景气,各都市提倡屋顶阳台美化,造就了数百所小型造园公司。政府充足的绿化经费,造就了数十所大型顾问公司,约400家私人经营的游乐园和数十家公营的游憩区,造就了相关系所毕业生的就业高潮。都市公园、区域公园、“国家公园”、风景特定区大部份成立于这段时期,各大都市也先后组成了都市绿化委员会,并奠定都市设计审议制度,将景观品质与环境保护列为审查重点。许多民间团体,公会,学会与协会在这段时间成立,市面上更出现了多种造园景观相关杂志、中外书刊,充满了景观市场,达到了百家争鸣的境界。
(三)台湾景观教育与训练概况:各学校、机关及民间社团均办教育及训练如下。
1. 台大、兴大、逢甲、屏科:有造园(组)或名称含有景观之所(组)。
2. 台大、兴大、屏科、东海、逢甲、辅仁、文化,已有硕士或博士班训练。
3. 东海、辅仁、文化、中华、朝阳、中原、南华、明道、勤益、中州、嘉大等校设有以景观为名称之科系。还有各校之园艺、建筑、观光、游憩、休闲、美工等科系。每年毕业人数超过700人. 构成强烈竞争。
4. 桃园农工、北门农工设有造园科。
5.景观学会、造园学会、户外游憩学会、景园建筑学会、景观环境学会、中华绿建筑暨景观环境学会,各地的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各相关基金会、协会、公会、训练所,以及各地方相关主管机关等。
(四)毕业后之工作环境:
造园(景观)相关行业包括造园材料生产事业、运销事业,景观造园空间之规划、设计、施工或维护事业,户外休闲游乐事业之经营管理,主管造园景观机构之行政管理及教育学术机构之教学研究工作等,范围很广。台湾尚无「景观设计师」之立法认定,但台湾培育训练这类人才的学校,还是以规划设计的课程为主。
四. 台湾式造园分析:
(一)前言:建筑物周边附属之户外空间称之庭园,相对于公共大众拥有的公园而言,庭园是为私有的;如住宅庭园、学校庭园、工厂庭园、商家庭园、机关庭园或寺庙教堂之庭园,均有特定之园主,也无义务开放给社会大众。现今有一些私人拥有的园,在某种条件之下开放,虽非公园却有公园的功能,可统称为「代用公园」例如社区的开放空间、学校庭园、营业性的游乐园、休闲农园等。
台湾传统庭园是由汉民族完成,因此一般认为属于中国式庭园之一支,但前后受到荷兰、日本及现代思潮的影响,加上自然环境不同于大陆、形成了台湾特有风格。
(二)影响因子繁复之台湾式庭园:
造园特质:江南庭园架构、岭南建筑造型、亚热带材料运用、外国文化影响,就是台湾传统庭园的特质。这种特质表现在空间上,我可以发现东方曲折的动线,收放自如的墙垣,变化多端的月门洞窗,和西方方正的水池,巴洛克式的建筑等。至于池边的柳树则被换成了榕树及其他亚热带树种。如精致曲折的「林园」、朴实自由的「莱园」、日本风味的「宾馆」等 。
(三)台湾造园的现代化:
传统的闪烁、西方的诱引、本土的沉积、永续的呼唤,是现代台湾造园风格形成的过程。始自1946年台湾光复,当局为去日本化,在公园及庭园中鼓励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使中国传统风格风行一时。但在进行叠石和栽植时,雇用日本训练的匠人施工,不知不觉间留下了日本式叠石和整型树木,后来大批西方留学生返台,带来了许多现代西方的影响,加上台湾本土的材料和民俗,造成了今日台湾的造园形式。
现代造园特质:空间功能化、形式多样化、材料本土化、风格国际化,这四项特质。
五. 未来的期盼-我的感想与建议
1. 主政者:请尽快实施证照制度,通过景观法,高考制度,修正恶法。
2. 各学校:停止增设景观系,对已设之景观系提供更多空间设备及经费。
3. 各系所:广增人才消除门户之见,依层级订定教学目标、课程比重,应因课增才而非因人设课,依社会之需要培养有用之人才。
4. 各教师: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耐心,理论与实务并重,应选对景观界有贡献的研究题目,推动高考与技师制度。
5. 各学生:应有忧患意识,唯有优秀的才能成功,不必挤一个饭碗,选合于自己性向的方向,勤读参考书,鞭策自己,活用教材,寓教于乐。研究生应选有价值的题目,不要为论文而论文,对未来有信心有抱负。
6. 各业界:多提供学生实习机会,设计时眼光放远,施工时不偷工减料,使产官学界结合起来,为我们的景观事业打拼。
六.结论
园为人造,花为蝶开,愿景观事业因景观人而兴旺!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