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8年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成果推广奖??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技术示范与推广
科技项目计划部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一完成单位:北京市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
第一完成人:李金海
项目起止时间: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项目内容简介:
本项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立项和管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实施,具体承担单位包括北京市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和密云县林业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起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技术体系及其示范区--第五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之一,已于2007年底通过验收。
为此,项目承担单位结合我市水源保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消化吸收了我国特别是我市在“九五”、“十五”期间水源保护林建设研究中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形成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技术体系,并通过标准化水源保护林示范区的建设,将理论研究成果示范、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
项目推广的主要技术为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技术体系,包括标准与技术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保障与服务体系3大技术体系。标准与技术体系组装、集成了12项国家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包括新制订1项地方标准,系统提出了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的种苗优选技术、树种配置技术、植被恢复技术、营造林模式及验收与档案管理等技术。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建立了项目组织管理结构和管理程序,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专家小组,通过部门协调分工,建立健全了管理机制。保障与服务体系系统建立了包括政策保障、资金保障、过程记录、效益监测、技术培训、媒体宣传等内容的工作制度和相关程序。
本项目示范区建立在密云水库集水区,示范区总面积27.5万亩,涉及密云冯家峪、石城、北庄等9个乡镇,推广面积1311.6平方公里。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示范推广形式。即在政府部门的协调推动下,科研院所和生产部门首先通过技术集成建立起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的技术体系,并在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下,通过技术培训,建立基层技术队伍,使当地基层技术工人和农民成为水源保护林营建、管护、标准化实施的主体,通过媒体宣传,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建设相关知识,提高本项目和林业行业的知名度。
本项目的创新点有3点:技术集成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
技术集成创新:本项目所应用示范的标准与技术体系,高度集成了我国及我市在“九五”、“十五”期间的水源保护林营建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10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的精华,首次建立了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技术体系。
经营理念创新:本项目首次提出了“标准化水源保护林营建”这一概念,是对“集约型园林绿化”、“科技型园林绿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机制创新:本项目成功示范了“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打破了以往林业生态建设由政府部门独自承担这一传统模式。
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增加标准化水源保护林27.5万亩,项目区林木覆盖度达到72%,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土壤年均侵蚀量下降到500t/km2.a。据测算,项目实施3年,为密云县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约1.02亿元。林地资源价值3年累计增加4019万元,涵养水源价值3年累计达到2085.1万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价值3年累计达到4019万元。在项目的推动下,项目区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林业结构得以合理调整,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吸引了外资,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了绿色就业岗位。仅本项目就培训农民技术人员达17748人次。同时,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信息发布、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挂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了林业知名度,普及了标准化生产知识。
2007年12月21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委托,组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密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专家对项目进行了考核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按任务书的计划任务圆满完成了建设研究任务,符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考核验收合格,并得到了94.81+2分的好成绩,其中+2分为创新奖励分。
(信息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