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师:你们的硬伤在哪里?
“不讲自然,不见生态,没有树阴,又怎能说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才是最大的以人为本。”广州市绿化公司总工程师张乔松在第三届中国园林绿化设计高峰论坛上,以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列举了当前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弊端,再次引发业界更深层次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园林才是人们最需要的,为什么市场上充斥着那么多劣质设计作品,设计师需要克服哪些硬伤?
植物知识欠缺是软肋
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张乔松认为,一个园林设计师对植物相关知识了解的深入程度是决定其作品水平的最关键因素。设计师只有熟练掌握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等相关知识,才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生态优先”,为什么要“生态优先”。
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首先应该保障所种植物健康成长,适宜的生长环境设计包括总体布局、植物选择、植物配置、种植方式、土壤质量、苗木要求、种植要求等。“植物材料是业内多数设计师包括所谓大师的弱项,很多设计硬伤源于此。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不重视学习相关知识。”张乔松认为学习植物知识应贯穿于园林设计师的一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植物、观察植物的习惯。自然是园林的灵魂,很多植物知识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园林设计作品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和植物就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毕业于农林院校、植物知识比较扎实的设计师,也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艺术及建筑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应“恶补”植物知识,才不至于出现把阴生植物种在阳坡、把树木种到常规水位以下等硬伤。
缺乏创新形式主义泛滥
现在的园林设计中充斥着过多不着边际、文过饰非的所谓理念,为吸引眼球而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浙江林学院园林系主任王欣认为这是设计缺乏创新的集中表现。王欣指出,十年前各大设计论坛上设计师会讨论专业,讨论创意,但是现在所有的设计论坛都能下载资料,市场上卖得最好的参考书都是图集,设计院间比拼的是图库。“当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的时候,对照图库,照猫画虎,再安上流行的理念和时髦的主题,‘大作’就完成了,这样的设计又怎能把行业引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上海园林设计院设计师庄伟坦言,做园林设计就像写文章,不可能没有主题,但主题不应是标签,确定怎样的主题以及选择怎样的表达形式需要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园林环境不同于文学作品,参观者置身其中,更多的是用感官来感受,置身其中感觉舒服、惬意是第一位的,至于深奥的主题很少有人去深究。另一方面,很多设计师在作品中煞费苦心构思一些与本地历史文化环境无关的主题,如果没有人现场讲解,参观者根本就感受不到,或无法认同。这样的主题不能说有创意,甚至应该列入不贴切之列。
自视偏低缺乏坚持
云南昆明世博会后,有一个设计形式在园林界广泛流传,那就是把花钵倾倒,流淌出满地鲜花。回忆起这个设计方案,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院院长高炜华说,评审方案时一位喜欢陶艺的领导提出希望方案中能加入陶罐。怎么办?在综合考虑领导意见后,他们提出这一设计形式。此番改动不仅让该位领导非常满意,作品主题也得到了提升,很多专家认为此方案极富创意。
高炜华表示,设计行业是个服务性行业,重视甲方、官方意见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要违背自然规律甚至良心来迎合。作为一名专业设计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明确,不能自视太低。“一个设计师要想立足,要有一些生存智慧。对于领导和业主的意见,不能一味迎合,而应领会其主旨,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要懂得坚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提升,否则只能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