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涅?:国际旅游城市的创造性复兴
5月1日,随着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全家的乡村客栈开业纳客,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全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由此启动。
像王全一样,都江堰市人民在灾后重建中的不断奋斗和创新的历程,正是都江堰城市涅?的历程:世界遗产城市正向着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实现创造性复兴。
复兴战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战略。
“5?12”汶川地震中,距震中最近距离仅几公里的都江堰市瞬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城市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山区、沿山区95%以上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
“在灾后重建中崛起并成为灾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示范和样板。”作为世界遗产城市,都江堰肩负着历史使命。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表示,地震后,都江堰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迅速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战略。
都江堰市的创造性复兴有了三个“抓手”: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形态,山水城相融,完善防灾系统;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2008年9月26日,历经3个多月的编制、修改和审查,《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完成,一个更加科学的城乡体系勾勒出都江堰的新轮廓:以城镇重建为契机,把灾后重建与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相结合,突出山、水、城、田、林、堰特色,形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五纵七射干道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青城山度假旅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范,若干风情旅游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北山南田、四级布局、五河十岸、网络生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乡城镇空间体系。
作为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都江堰被赋予了全新的城市功能: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
“回顾过去,我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面对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在都江堰的战略蓝图上,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减灾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傍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将伫立在成都平原。
复兴基础:灾后重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要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城市,创造性复兴城市,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复振兴举足轻重。
蓝图已绘就,站在新的起点,都江堰抢抓机遇,按照“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六大工程”为重点,落实“四个优先”,实现“四个突破”,迅速落实了1100个总投资达400多亿元的“四个一批”重建项目,其中2008年已竣工23个。目前,都江堰重建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全市农房重建开工共计39516户;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启动;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实现加快恢复……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步伐为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奠定基础。
“恢复和发展旅游业,增强灾区发展能力。”都江堰学习借鉴国际上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后旅游产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地区的经验,全面布局旅游业发展基础。通过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把老城区打造成城市中心游憩区,加快构建“一心五轴、五河十岸、显山露水、融绿秀城”的城市格局,全力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五环七射”的城乡交通网络为纽带,两大组团区域为示范,四大旅游板块为重点,“三线九镇”旅游风情线为特色,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
在中心城区,“山为衬托、水为脉络、四心七片区”的轮廓将逐步显现:沿着成灌发展带,打造位于建设路以内的古城旅游服务中心、位于城铁都江堰站的交通枢纽中心、位于聚源片区的新区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都江堰大道与二环路交汇处的文化金融行政中心;按照自然水体、生态廊道、主要道路划定的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打造老城区、环城片区、玉堂片区、天府源公园片区、聚源片区、两处乡村休闲片区等七大片区。
与此同时,都江堰继承“山、水、田、林、堰、城”的自然人文遗产,以山为依托,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山城共融、五河十岸、两环三轴、一城三片”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
作为城市复兴的支撑,都江堰全新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将形成“四纵五射”和组团方格路网形式;建立九大防灾分区、三级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通道等城市综合防灾系统。
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都汶高速及龙池景区隧道、成灌快速通道、成郫灌干道、彭青线等重大交通路网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发展环境,从而全方位夯实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基础。
复兴引擎:乡村旅游成为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都江堰乡村旅游要成为中国第二代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标本。
“都江堰依然美丽。”“五一”小长假,都江堰、青城山游人如织,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恢复。目前,全市已恢复8家星级酒店、23家商务酒店、81家社会旅馆、501家农家乐,恢复比例分别达到50%、54%、59%、38%。
都江堰一方面在巩固提升已有旅游业优势,另一方面启动了旅游业的创造性复兴。在多年旅游业的基础上,都江堰结合灾后重建,做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抉择,创造性使用一系列灾后重建政策,使乡村旅游尽快成为灾后重建的生力军和引擎。
目前,都江堰确定了乡村旅游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三区一带,三区为: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区、城市田园养生度假区和山地乡村度假区;一带是指以彭青路10万亩粮经示范带为主线,沿途穿越翠月湖镇、石羊镇、中兴镇、青城山镇、崇义镇的农业观光带。
根据规划,都江堰乡村游将充分挖掘川西民俗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将乡村旅游从传统的生态观光推进到生态观光与文化体验并重,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品位和产品特色的乡村旅游升级换代产品;以柳街镇、安龙镇、石羊镇、大观镇、蒲阳镇、虹口乡等六个乡村旅游重点发展乡镇为中心,推出一批旅游开发重点项目,并形成区域带动效应,以川西农耕文化体验和乡村养生度假为突破口,实现都江堰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以乡村原生态保护为一切产品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突出“生态乡村”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
“都江堰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培育村民自主发展能力。”都江堰相关负责人介绍,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是以现代农业、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川西民居为资源依托、以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
由于都江堰乡村旅游是在灾后重建及城乡统筹等大背景下开展的,因此其开发模式有了全新的突破和尝试:在项目用地上,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契机,通过多种土地流转方式解决乡村旅游用地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在资金筹措上,在都江堰设立发展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乡村旅游的贷款贴息;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营业税费实行优惠减免;支持各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和各类工商企业、个人等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在利益联接与联动发展模式上,采用合同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接方式,促进企业与农民的分配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转变;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建立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进而推动农村产业再分工……
独特的地理区位、开发背景和文化底蕴决定了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必将会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的引领者。展望未来的道路,都江堰已定好的目标: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典范试验区、中国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使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成为驰名中外的“天府田园”的代表,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形象之一;都江堰市作为全域成都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旅游龙头之一,使其乡村旅游成为中国第二代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标本。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