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迁地保护圃结出首批硕果
日前,北京林业大学的第一批7个远缘杂交牡丹新品种,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核通过。这标志着从2001年开始的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项目获得成功,并开始结出硕果。根据目前的保护地资源判断,以后每年都会有2至3个甚至更多的新品种出现。
据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项目组负责人王莲英介绍,世界芍药科芍药属中,牡丹组的9种全部原产于中国,芍药组的22种中,也有9种原产中国,中国芍药组的原生种约占世界的29%,是世界芍药科植物当之无愧的起源中心。而位于豫西伏牛山区的洛阳市栾川县的保护圃海拔1300米,年降水量800毫米至1000毫米,非常适合芍药科植物的引种生长。经过王莲英等人10余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将紫牡丹、大花黄牡丹等牡丹组的全部9个野生种和草芍药、川赤芍等芍药组的4个野生种引入保护圃中;这些牡丹、芍药原生种生长强健,可正常开花结实,成功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引种目标。该资源保护圃已成为我国芍药科引种最全、生长开花情况最好的首个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资源圃。
据悉,目前国内牡丹栽培品种基本为紫斑牡丹、卵叶牡丹等革质花盘亚组杂交而生,而紫牡丹、黄牡丹、狭叶牡丹等肉质花盘亚组的牡丹却一直没有得到利用,但在这一组里才有真正的黄、紫等颜色,可以通过和目前的栽培品种进行远缘杂交获得更多优异的观赏品种,这对于改善国内目前栽培品种的花色有很大促进作用。考虑到这些野生品种在原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生存状况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野生原种牡丹,王莲英教授率项目组人员从2001年开始,多次赴西藏、云南、四川、湖北、山西、甘肃等地进行种质资源调查与引种工作,通过采种和挖掘幼株方式将这些原生种株迁到保护地中进行观察实验。
经过比较,这7个新品种与国内其他栽培品种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如2002年4月杂交的‘华夏一品黄’,是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唯一纯黄色品种,较传统黄色品种‘姚黄’颜色更黄;比美国黄色品种‘海黄’花色更纯,花瓣基部无紫红斑。该品种当年秋天平茬后,次年春天仍能茂盛开花,是现有牡丹品种群中不多的现象。另一个品种‘华夏玫瑰红’初开时花朵内含玫瑰色光晕,这是中外栽培品种中所少见的颜色,具有新颖性。而选自紫斑牡丹实生苗变异品种的‘华夏隐斑白’,颜色纯白,完全隐去了紫斑牡丹所共有的紫褐色斑,这对牡丹遗传性状的研究极有价值。
王莲英认为,这些新品种的成功培育,说明保护圃中的原生种牡丹完全继承了其在原生地的特性,不仅对育种资源圃非常有意义,还可以作为原生种后代的展示园。她表示,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新品种的后续推广。新品种的扩繁需要大量的资金、土地资源,而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项目是缺乏资金扶持的自选项目,后续工作还需要业内人士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