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瓣海桑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获重大进展

2009-06-25 17:27:02    作者:李洁尉 周飞     来源:《科学时报》     浏览次数:

    近日,记者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植物生态学家任海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无瓣海桑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引起广泛关注。

  据介绍,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子课题及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任海与合作者自2003年开始对这个树种开展了全国种植区及推广路线调查,在此基础上定位研究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4、5、8、10龄无瓣海桑人工林,结果发现:无瓣海桑适应范围广、生长迅速,相对于红树林乡土种如秋茄等更适于裸滩的植被恢复,且具有较快的生物量积累及较强的固碳能力,是一个好的生态恢复种。

  据了解,无瓣海桑属海桑科植物,是原产于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红树林种类,1985年被引入中国海南岛,1991年开始在华南沿海红树林恢复工程中推广应用。但是,随着该树种的驯化,近年已开始显现一些入侵特性,可能对中国厦门以南的一些乡土红树林造成入侵损害。此前,任海等人通过对不同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Ecological Research,2008),发现在裸滩种植该种人工林四五年后,其林下会有乡土种红树林种类自然定居,但到8~10龄时这些乡土种又会自然消亡,显示了在生态恢复中可能的护理效应。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合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最近任海率领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又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布置了全砍伐、50%砍伐与不砍伐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结构、功能与动态对比实验,为华南沿海红树林的恢复机理研究及生态恢复技术作出更深入的探讨。任海等及时将有关结果报告广东省林业局领导,得到广东省林业局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已分别在《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植物和土壤》(Plant and Soi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在线发表。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