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岛消失51个 海岛保护走向立法
海南三亚西岛。
阳光、沙滩、海水、欢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游泳、潜水、垂钓或者发呆,尽情享受着这里独特的海岛资源带给他们的愉悦与闲适。
走出景区,是另一番景象。穿过珊瑚礁石垒成的渔村,路过停泊着几艘小渔船的渔港,一直走到西岛最南边的牛头岭,面朝着更深更远的大海,只有轻柔的海浪拍击声和风的呼啸,被三亚湾从北面环抱的这个岛屿似乎仍停留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几年前,西岛并不呈现这样的和谐。有关人士将西岛现在较为有序的现状部分归功于三亚市是我省唯一的全国第二批海岛管理试点地区,通过尝试一些新的制度和做法部分协调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其实,这只是我国在海岛保护立法的漫长探索中的一个节点。
今天,探索即将达至一个新起点。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海岛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经过中央和地方长期不懈地双重努力,海岛的保护和开发终于有望由一部国家级大法予以规范。
存在与消亡:51个岛屿何处去?
促成《海岛保护法(草案)》编修完成,提请审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海岛的随意性开发利用活动越来越频繁,导致海岛生态恶化,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据媒体报道,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辽宁省海岛消失48个,河北省海岛消失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83个,而海南省海岛消失51个。
海南岛屿总数不过200多个,51个岛屿消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记者就此向我省有关部门求证,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尚没有相关的调查结果。我国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全国海岛综合资源调查显示,海南省所辖海岛总数(包括西南中沙群岛)为280个,其中大于500平方米的有235个,大于0.1 平方公里的较大海岛有56个,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无正式居民居住的岛屿。
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表示,海岛消失有多种原因。沙洲类岛屿没有固定的岩石,比较容易因为风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有的海岛因为填海、海堤、桥梁等工程变成半岛、连岛或陆地,失去海岛的性质;最严重的则是因为无序的开发造成人为破坏,如开山炸石、破坏周边环境等造成海岛消失。此外,也不排除统计上的因素,我国到目前为止共进行过两次较为全面详细的海岛调查,一次在上世纪90年代,另一次于近期开始,相关结果尚未完成分析统计公布。尤其西沙、南沙和中沙是远海离岸岛,调查较为困难。因此,海南到底消失了多少岛屿目前还无法肯定。
陆地与海域:双重价值再认识
“海南要特别注意防范因为游客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好对海岛资源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毕华教授说,我省的海岛资源非常独特,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但又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非常困难。
珊瑚礁就是生活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之一。珊瑚礁是岛屿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要在清洁且温度适宜的海水中才能生存。失去了珊瑚礁的保护,不但岛屿整体环境会恶化,海岛的存亡也会受到威胁。
毕华表示,对珊瑚礁的保护符合《海岛保护法(草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把海岛和海岛周边的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来保护,这里面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岸带、珊瑚礁、红树林以及海域等等。陆地周边的环境对于海岛同样有重要的意义,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原来不是这样看待海岛的。”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与海岛管理处副处长符文海说,过去的海岛管理方式从利用的角度将海岛分为陆地和海域两块,陆地就按国土管理,海域就按海洋管理,相应的管理体制也是一种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实际上是从海岛服务于工业和农业开发的价值出发,没有考虑到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这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填海围垦工程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特别是对于“生态省”海南,这样的海岛思维显然不合适。
《海岛保护法(草案)》提供了一种认识海岛价值的新思维。“从这个角度看,海南的海岛整体资源非常丰富,开发价值非常高;同时,适合开发的岛屿数量又非常少,属于稀缺资源。”陈刚说。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岛调查显示,我省海岛的生态环境独特,平坦的沙滩、海湾、珊瑚礁滩、奇特的海蚀地貌多有分布,海水清澈,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许多海岛上有良好的自然植被,鸟类、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栖息其间。其中大洲岛、西瑁岛、东瑁岛、野猪岛、东岛等海岛已被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岛周边海域是出产丰富的渔场。在南海诸岛和海南岛周边的一些海岛的浅海区域,分布着大片的珊瑚礁及其相关的生物群落,构成了特殊的海洋高生产力区域和美丽的水下景观。适合开发的岛屿数量很少,但是能够开发的,开发价值都很高。
目前,海南的海岛保护与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离岸海岛尚未正式开发。“因此,海南应该更加重视海岛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有度、有序、有偿的高水平开发。”陈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