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充满想象力的建筑试验场

2009-07-29 16:36:14         来源:新周刊     浏览次数:

  巨蛋、大屋顶、大裤衩 建筑试验场的北京想象力

  天天路过央视“大裤衩”天天感觉像在做梦。这就对了,你要让你的人民有梦可做;如果你的人民还缺乏想象力,那你就要给你的人民以想象力。

  我希望找个有趣的角度来谈论北京的地标。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地标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显著的马鞍形:从上世纪50年代高调的十大建筑,到六七十年代的惨淡经营,到八九十年代政府相比于外资民资的无所作为,直至最近10年变成“全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鸟巢”、央视新大楼、机场3号航站楼甚至在“世界新十大建筑”中占据三席。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政府的能力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马鞍形。50年代虽然穷,但“改朝换代”的一股气撑着,不乏大手笔。六七十年代那是既乱且穷,鲜有建树,北京人只好继续把十大建筑挂在嘴边。八九十年代与今天相比,财富分配向民间和企业倾斜,政府手上钱不多,只能看外资和民资表演,比如巧克力大厦,比如国贸中心。最近10年,财富向政府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去年北京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政府开始在北京地标建设中扮演越来越强势的角色。

  中国政府一直是大政府,但不同年代仍然有走强与走弱的差别,北京地标的变迁刚好印证了这种变化。这方面,请财政部专家来写或许更有说服力。

  从十大建筑说起

  我不打算从天安门写起了。与其说天安门是北京的永久性地标,不如说这个永久性地标是毛主席。如果没有开国大典,没有巨幅毛主席画像,天安门的地标地位未必比得上前门。前门是皇家北京与市井北京的交汇点,历来民间对它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话题。我们还是从十大建筑说起。

  今天,我不相信还有多少人能把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数齐。我也是上网搜索后才知道,钓鱼台国宾馆和早就被拆除的华侨大厦也在十大之列。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也算得上倾注举国之力了。人民大会堂达到的效果和地位,可能再过50年也依然如故,这就是经典。

  老北京的地标,其实就是一根中轴线,而十大建筑作为当年新兴地标,等于把北京城给撑开了。当年,军事博物馆地处西郊,农展馆僻处东北角,北京展览馆则给西北郊带去一片繁华。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人一直心领神会地把军博、北展(北展建于1954年,稍早于十大建筑)、北京站、美术馆、民族宫、农展馆等简称,当作绝不会引起歧义的“顶级域名”挂在嘴边,可见其地标的地位无可动摇。

  十大建筑的风格基本分为两派,苏式的北展、军博、大会堂,民族风格的北京站、美术馆、民族宫、农展馆等。关于什么是民族风格,如何传承,据说当年也不无争议,似乎最后确定戴个琉璃瓦大帽子就算民族的了。应该说十大建筑中的大帽子屋顶效果很不错,但到90年代北京政府强行要求一批建筑都要戴上大帽子,就有点穷斯滥矣。据我观察,大帽子适合体量不太巨大的公共建筑(你可以想象大会堂戴上大帽子会是个什么效果),而到90年代,建筑的体量相比50年代无疑是普遍增大了不少。顺便说一句,90年代同样也很流行白宫款式,于是很多大楼硬在楼顶加盖一个小白宫,蔚为奇观。

  首体和前三门工程

  十大建筑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凝聚了多少民族自豪感,也是自娱自乐、苦中作乐的杰出代表。相比之下,60年代便乏善可陈。这个年代因天灾人祸多,自然没心情搞公共建筑。再说那个年代,天安门的地位空前绝后,别处就算有新地标起来,也淹没在红海洋中了。唯一值得说说的是1968年竣工的首都体育馆,日后它被称为首体,如雷贯耳的名号,其地标意义绝对压倒东邻的北展??后者渐渐变成小资的聚会地,而首体才是大众才是力量。今天来看,首体的外形相当呆板,但据说以当年的标准,其内部设施堪称一流。那个年代中国与世界隔绝,体育是少数几个可以对外交流的渠道,可见首体承载了国人怎样的梦想与渴望。乒乓外交最早就是从这里搞起来的,不是跟美国人,而是从某届世乒赛我们主场的让球风波??女单冠军据说让给了朝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那是对内的口号,对外它还肩负着政治任务。

  70年代,你能想出北京建筑搞过什么大动静吗?我估计你脑子里除了毛主席纪念堂一片空白。我来告诉你,70年代北京恰好搞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标,那就是前三门工程,在护城河原址上,在东便门到西便门之间,前三门马路南侧,密不透风地建起几公里十来层的钢筋水泥住宅楼。那东西真是丑得空前绝后,而且设计蹩脚,功能性极差。但当年可不这么想,它标志着现代生活现代北京??你也可以坐电梯回家了。此后十多年,前三门工程都是北京发展住宅楼的标准模板,以至于今天这类风格的建筑在北京依然随处可见,而且往往占据了最好的临街路段,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觊觎对象,当然里边的住户也绝不含糊,不给天价补偿你想让我挪窝,门也没有。

  我对前三门工程有着深刻的体验,不仅仅因为我自己就在里边住了很多年,还因为1976年冬天传说还要地震,附近居民都住进了尚未完工的前三门工程地下室,大冬天没暖气,那个冷真是刻骨铭心。大人也不让孩子乱跑,因为到处都还是裸露的钢筋,对全身上下的器官都是极大的威胁。

  巧克力大厦和长城饭店

  好吧,这就到80年代了,改革开放了,旧貌换新颜了。可是你仔细回忆一下,北京的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地标变迁,跟政府有多大关系?不要跟我讲北京图书馆也是所谓的新十大建筑之一,之二之三更没几个人能数出来。80年代的北京新地标,国际大厦(俗称巧克力大厦)那是荣毅仁荣老板的,长城饭店那是美资背景。政府不但穷,而且眼光也跟不上,创新还要看外资民资。谦虚点没坏处。

  其实这两个大楼今天看来也很普通,远不如50年代的十大建筑有性格,但在80年代它们真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它们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精神。我也不要枉费笔墨唧唧歪歪什么是当年的新生活新精神了,我就讲个故事。一个大我几岁的朋友,在巧克力大厦里边上班,那是80年代末,有一天兴冲冲跑过来跟我说:“你猜我这个月发了多少钱?五百块!”我都傻了,我做梦都想不到一个月能挣五百块,就因为他在巧克力大厦里边上班。当然,今天那个朋友已经成为著名的风险投资人,挣几百万也不稀奇,可那是80年代啊。

  关于长城饭店,我们就不要谈当年里根总统访华拒绝住钓鱼台只住长城饭店了吧,我们只说饭店里边的天上人间夜总会和硬石餐厅,今天你在网上搜一下“天上人间”,依然是一个神话,一个纸醉金迷、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你欲望和幻想的神话??这还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那么你可以想象,在一切都还笼罩着神秘气氛的80年代,长城饭店它意味着什么。

  国贸、“大屋顶”到“大裤衩”

  90年代的新地标,嗯,亚运村、京广中心(张百发扬言完不成亚运会任务就从那里跳下去的地方)、国贸中心……十年PK下来,政府还是不行??关于亚运村你能记住什么?郭鹤年的国贸中心不但成为北京仅次于天安门的地标,也成为新北京精神的象征:五百强企业云集,里边走出来的美女鼻孔朝天眼睛都不带眨你一下的……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国贸中心里边的餐饮又贵又难吃,在里边上班堪称死要面子活受罪。不但CBD形成了,连主旋律都要来插一脚。还记得彭丽媛的某个MTV么,在16: 9电视大行其道之前,人家就开风气之先,把中国大饭店的弧形玻璃外立面,用电视特效做成大屏幕了。我承认,那个MTV的效果相当震撼。

  如前文所说,90年代北京政府主导的建筑,很多都被强行加盖一个中式屋顶也就是大帽子,它们实在无法与追求简洁大方的商业建筑相比。政府依然在学习,并且90年代整体经济环境不佳,政府也没有很多钱拿出来去搞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建筑。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政府还是比较务实和低调。当然由于政治因素,90年代的明星是上海,那10年堪称北京失落的10年。转自建筑中国。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爆炸性增长,也给了政府实力和自信,政府重新成为北京地标建筑的主导者,从而完成了从大政府到小政府再回到大政府的轮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谈到的小政府大政府,都只是相对而言,本质上中国政府从来都是大政府。

  正如外界评论所说,北京已经成为“全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不论饱受争议的“大水蛋”国家大剧院,饱受煎熬的“大裤衩”央视新大楼,还是饱受好评的机场3号航站楼(龟蛇合体)、“鸟巢”、“水立方”,个顶个,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绝对算一号人物。可以理解,那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雄心。英国崛起于是有了伦敦塔大笨钟,美国崛起于是有了帝国大厦,现在轮到中国了??你不能光说不练,你必须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印象深刻的东西!而我们恰恰生逢这个时代,一个欲望被无限放纵和放大的时代,我们感觉自己行了,于是我们敢于试验一切的可能。全世界唯一能跟我们分庭抗礼的,只有中东的富豪,他们那边不流行奇形怪状,攀比的是谁能盖得更高。迪拜塔我远远看过,感觉像做梦,但我天天路过央视“大裤衩”于是天天感觉也像在做梦。也许这就对了,这恰恰是政府存在的真义??你要让你的人民有梦可做;如果你的人民还缺乏想象力,那你就要给你的人民以想象力。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编辑:zhao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