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层论坛观点摘录
9月5日下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层论坛(威海论坛)”在蓝天宾馆举行。论坛上,来自国内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领域的专家和城市与会代表,围绕“人居?和谐?创新”这一主题,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与规划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综合交通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人居城市环境是促发展保和谐的“无形资本”
杨焕彩(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城市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力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省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镇环境整治和园林绿化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实践中,我省各级政府牢固树立起“环境是生产力”的观念,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城市园林绿化取得跨越式发展,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杨焕彩表示,通过环境整治和园林绿化形成的整洁优美、文明有序、和谐发展的人居城市环境,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无形资本”。因此,要不断提升对这两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环境整治和园林绿化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也为办好全运会、园博会提供有力保障。
人居环境建设要凸显中华文化
梁本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人居环境研究部主任):威海人居环境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威海突出了山海交融的地理特点,突出了历史文化的地方性特点和对民族精神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都市人居环境中的中华文化日渐缺失,西洋建筑文化盛行;园林规划雕塑设计与建筑工程等过分人工化,不能与自然人文环境高度和谐统一;支撑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法律法规缺位,有关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亟待梳理。
我们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观、凸显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人居环境事业的现实与历史意义;构建中华人居环境的文化价值观与最佳人居环境评价的价值标准;通过举办高层论坛等形式,改善人居环境,弘扬与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人居环境文化价值观。
城镇规划建设必须走资源节约道路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是中国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过程。然而,快速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紧缺、能源压力大、环境条件差、土地粗放使用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等。因此,新时期城市发展必须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前提,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人居环境条件的改善为根本,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要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提出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建立以交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支撑体系,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
人居环境建设要从我国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载体作用,利用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有力平台,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应当着眼于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鼓励创新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联合国人居奖衔接,宣传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
城市交通服务必须以人为本
殷广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交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车辆,更重要的是人;交通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科技水平下,发展交通对人居环境改善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多元化交通方式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通过综合交通的系统建设,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要发挥综合交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把握区域交通建设的机遇,实现城市空间群的优化;要确立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方式,塑造优良的生活活动模式,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要立足于改善服务水平,实现公共交通发展与管理的创新;要发掘推动城市发展的历史特色,实现综合交通的特色保护;要注重细节,调动规划管理,实现交通系统的以人为本。只有充分地把握住综合交通紧急规划的特征,才能科学有效地推进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本报记者 张军涛 实习记者 孙蓓蓓)
编辑: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