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中国城市地标变迁

2009-09-21 19:46:19         来源:网易     浏览次数:

  【1960-1978:整体停滞与局部崛起】

  长达20年的时期内,极左思潮处于支配地位,建筑创作也不能幸免。扭曲的政治概念入侵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标建筑的首要功能则是体现此种政治概念。各地纷纷兴建“毛泽东思想万岁馆”(民间俗称“万岁馆”,后常更名为“展览馆”),成为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此外,无原则模仿国庆10大建筑的创作,也遍地开花。学者将此类地标称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建筑”。

  有趣的是,60年代末、70 年代初,国内新建的大型建筑不多,而援建外国的项目却不少,如阿尔及利亚的展览馆、几内亚的人民宫、斯里兰卡的国际会议大厦、塞拉利昂的体育场等。于是,要考察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到国门之外似更有收获。

  不过,在建筑创作整体停滞的冰河下,仍有局部的崛起,那就是广州风格(学界称作建筑设计之“岭南派”)。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建筑创新,主要集中在为外贸活动所设计的宾馆、展览馆、剧院等建筑中,如广州白云宾馆、矿泉别墅、友谊剧院等,以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明朗别致的外部造型,演绎现代建筑精神,形成广州风格。同时,北京、杭州、重庆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如北京友谊商店、杭州机场候机楼、重庆山城电影院等,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转折。


  1967年5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决定拆毁少城,修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展览馆”(简称“万岁馆”)。这是文革中对四川传统建筑最荒唐也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大破坏。落成的“万岁馆”布局状若“忠”字,和其前的巨型毛泽东挥手像,形成一种奇特的互文。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于1977年9月9日落成。最初,设计组提出“水上日出”方案:碧波之上,霞光如衣,红日出水,光焰万丈。之后,又提出“山顶红星”方案:毛主席白日卧于山顶松柏之间,夜晚则躺在星光下想心事。但都被否决了,因为领导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湖河海容不?


  重庆山城电影院位于渝中区两路口,建成于1960年,是西部最先放映70毫米立体声影片的电影院。造型极具民族特色及山城特色,曾被外人誉为“建筑结构纪念碑”。1989年,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标志建筑之一。1996年1月,因旧城改造被拆迁。


北京友谊商店始建于1973年,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涉外商店。当时有外汇券的人可以理直气壮进去要瓶可口可乐,门外的人只能看看,然后转身去旁边小店买瓶几分钱的汽水儿。一句话,当时能在友谊商里买样东西,比现在扛几麻袋现金去提悍马车队的山西煤老板还拉风。时光流转,今日的?


广州友谊剧院落成于1965年。属“岭南派”风格,剧场与园林相结合,山石耸动,水池环绕,草木丰茂,布局精巧。后来的广西南宁剧院、广州黄花岗剧院,均有其影子。既名“友谊”,必迎外宾。当年的缅甸总理、马耳他总理、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等先后到此,戴耳机听中国京剧。


  广州白云宾馆建成于1976年,当时是中国第一高楼,也是中国南部最早的高级涉外宾馆。取名白云,意思是住在里面,可高耸入云。它也是“岭南派”的代表作之一。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古榕树,通过瀑布、水池、石景等形成开放空间,达成现代艺术与自然景观的优美结合。

  【1979-2009:多元建筑风格兴起】

  80年代以降,中国对外打开窗口,对内找到出口,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建筑也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最初,建筑的尝新集中在发达城市的酒店上,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香山饭店,南京金陵饭店,上海龙柏饭店等。稍后,建筑的亮点又集中在商贸、办公大楼上,如深圳国贸大厦、广州国际大厦、上海金茂大厦等。与此同时,民宅的建筑风格也开始摇曳多姿,不再仅限于以前的筒子楼、积木式。不过,若谈地标,民宅似尚不能与政治、商业用途的建筑相比。

  1992年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势头更猛,建筑与国际接轨的态势也蓄久而发。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国际顶级建筑设计师大举进入中国内地,成为高档楼宇设计的主流力量。与此同时,外国设计师的作品,因其成本高昂、造型前卫、观念西化,引起不少争议,甚至遭到“建筑文化帝国主义”的抨击。而中国将沦为外国设计师的试验田的说法,也大规模泛起。

  作为对“建筑文化帝国主义”的回应,当然也出于对中国传统的一贯眷念,复古建筑思潮随之兴起。具有古典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的建筑如笋破土,复古仿古建筑有北京琉璃厂、天津文化街、阆中新古镇等,古建筑改造则有江油太白楼、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等,民俗建筑改造则有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等。对这些旧瓶新酒或新瓶旧酒的建筑形式,业界褒贬不一。不过,对建筑业而言,意见不统一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建筑是一门艺术,艺术天然就拒绝统一意见。书可以同文,车可以同轨,但艺术却不可以同理念。想想1949-1978年的中国,意识形态笼罩下的文艺作品有多么干枯乏味,就明白了。

  文无定法,建筑亦无定法。就在中、西建筑风格的碰撞交融、此消彼长中,中国当代建筑的多元风格悄然兴起。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说:“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尽合时宜,再也不能仅仅就个体建筑来论美与和谐了;代之而起的是用城市的观念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若以此来衡量未来城市地标,那些政治附体的呆板建筑、哗众取宠的怪异建筑、拙劣模仿的假古董建筑、一味炫金的虚荣建筑、千人一面的克隆建筑似都不堪入列。

  未来的地标究会有怎样的变迁?无海尔梅斯之舌者,不可预言。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与旧、中与西、动与静,破与立,将长久地推动地标变幻,并使其成为文明标准的永恒悬念。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