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 风雨兼程60年

2009-09-24 19:50:12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年的历程,并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印迹。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总数已经达到661个,包括139个国家园林城市,除此之外还有30个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园林城镇。这其中包含了无数城市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最重要的还有城市规划师们的思想精髓。

  解放初期,整个中国的绿化状况,可以用北京林业大学杨赉丽教授的话来概括:"千头万绪,百废待兴"。此时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才逐渐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造园理论, 发展起来成为一门新型的专业技术。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园林规划真正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当属改革开放这30年。80年代,很多人才纷纷到国外留学,其中有很多人都在学成之后回国为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带进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园林规划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城市绿化对社会经济的显著推动作用,使得园林规划在这近10年的时间中取得了最为瞩目的成就。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已结合各城市特色进行了绿地系统的研究探讨。例如, 1991年开始的《上海2050 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及历史人文景观因素形成的条带式绿地系统模式; 苏州市、三亚市利用水系网络形成的网格式绿地系统; 杭州市利用周围的山、水等地形地貌形成的环绕中心城区的环状绿地系统; 深圳市因地就势利用绿地资源的天然状况形成的并列组团式城市结构间的平行楔状绿地系统; 北京市、桂林市的分散集团式城市结构间的放射状的楔形绿地系统, 将田园的优点引进城市, 为城市发展提供秩序和弹性; 合肥市利用自然条件和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环和楔形结合的绿地系统模式; 江西临川市和四川乐山市延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城镇分散格局构想的绿心式绿地系统格局, 等等。21世纪的城市需要可持续发展, 需要向生态型格局演化, 需要成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正方兴未艾, 各级中心城市都提出向园林城市迈进的目标, 城市绿地系统已从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转向相对独立的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又有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

  在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决策以及执行部分--政府部门,也在这几十年中逐步发展,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从最开始的主管领导不懂规划,到现在由专门的领导负责相关工作,并且由行业内的资深专家组成小组进行项目评审,从而保证了规划的质量和内涵。而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温家宝总理在总结北京总体规划修编成功经验时提出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的要求,此要求同样适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对规划的重视以及完善规划机制管理的决心。这一切都将园林规划推向更正规,更科学的轨道上发展。

  从北京奥运绿化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以及上海世博会对绿化的重视,我们都可以看出园林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从历史的阴霾中走到前台的园林规划也在这段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涵,将园林规划扩大的城市层面,省级层面,国家层面,甚至整个大地层面,著名专家孙筱翔教授就一直在呼吁大地田园化。社会的发展也决定了园林行业必定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