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避险公园 为百姓撑保护伞
四川省要求各地规划建设完善的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重灾区在恢复重建中,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公园已纳入规划并正在实施??
《规划》摘要
●结合交通网建设疏散救援通道,建立应急水源、备用电源和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储备能力。
● 完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只要不是刮风下雨,每天下午,67岁的成都市民张文华都要到附近的人民公园泡上盖碗茶,找个棋友杀他个昏天黑地。
“公园还是以前的公园,如果有什么变化的话,就是越变越漂亮了。”聊起“5?12”特大地震后的人民公园,张文华这样说。
其实,有一个变化,张文华并不清楚。震后,成都市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防灾避险专项规划,10个公园纳入了首批临时避险绿地系统,人民公园正是其中之一。
成都避难防灾场所建设大提速
公园作为避难防灾场所,在国内外不乏先例。日本在1956年就提出,公园建设必须考虑防灾功能。在北京,已建起29处防灾公园。
有避难防灾功能的公园,和原来的公园有什么不一样?据了解,主要是平整、开阔,紧邻公园不宜有高层建筑;公园内部的空间形式、交通流线与一般公园不同,景观风格更为简洁。
在成都市人民公园,以公园广场为中心建成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站、应急供水供电设施、物资供应点和应急棚宿区。张文华平时饮茶的茶社和附近的舞场,都是预留的应急棚宿区。
“紧急状况下,这里可容纳五六万人避险。我们还制定了应急预案,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公园负责人介绍。
成都市首批纳入临时避险绿地系统的还有浣花溪公园、望江楼公园、塔子山公园等。
据悉,成都市还将在绕城高速外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建设“五朵金花”郊野公园、江安河生态公园、上府河湿地公园及北湖公园4个大型防灾公园。同时,在外环路内侧200米处,还将建设防灾避险通道。
灾区重建中避灾绿地纳入规划
今年8月,省建设厅下发《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下称 《导则》)。《导则》指出,全省各市、州应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等功能需要,规划设计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必须布局有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
田文,《导则》起草者之一。作为省建设厅总工程师,“5?12”特大地震后,被派到日本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学习考察。他并不讳言,《导则》吸收了日本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事实上,近年来,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清华大学教授尹稚对 《导则》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5?12”特大地震后,尹稚作为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参与了震后城市重建工作。他认为:“此次规划规定要留绿化带、要留各种尺寸的绿地,在灾难发生时,这些都能成为有用的避险空间。”
据了解,在北川、绵竹、青川、映秀等城镇灾后恢复重建中,城市避灾绿地公园已纳入规划并正在实施。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