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家馆的世博
马清运
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达思班(美国、上海)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设计总监,曾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陈述专家、洛杉矶城市公共空间策略顾问委员会成员。
几年前,在上海申博成功不久后,我和雷姆?库哈斯一起策划了一个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对过去多届世博会的建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借此总结出2010上海世博会应该如何“上演”的脚本。在看过了形形色色的国家馆后,我们对2010上海世博会提出一个设想:去国家馆化??整个世博园里,将不再出现各个国家的国家馆,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政治地缘性、经济流动形式为轴线进行划分的各种区域。同时,我们还在“脚本”中提出,世博园中各区域的建筑大部分都是临时的,能在世博会结束后进行拆卸和运输。
为什么要设立国家馆呢?现代世博会中,几乎每个国家都将国家馆视为一种展现国家先进性的工具,一个表现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话语权的方式。但,其实从建筑本身来看,这些国家馆的设计未必都是它所处年代中最优秀的。无论是从建筑理念还是从建筑形态来看,那些如沙砾、水滴般的建筑,看上去总有似曾相识的影子。尤其是将它们搁置到同一区域中后(在一群类似的现代建筑中,中规中矩的中国馆反而显得最值得称道)。如果从建筑本身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馆的设计并没有新意和亮点,那么除了成为每个国家承载表现欲的工具,设立国家馆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正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中著名的水晶宫,因为它足够经典,所以被人称道至今。它不仅是那一届世博会标志性的符号,几乎也成了世博会的标志。倘若过去每一次世博会都留下大量的永久性建筑,也许我们不会对水晶宫记忆深刻。如今的世博会,几乎每一届中都要留下大量的永久性建筑。这是没有必要的。在我看来,每届世博会只要留下一两栋建筑,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就已经足够了。当然,这并不仅是世博会中出现的问题。在现代世界中,几乎每一个组织都想要留下永久存在的建筑。
信息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已经不像半个世纪前显现的那样遥远。在信息流通不那么迅捷的时候,大家需要聚到一起互相交流和展示各自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独特的文化习俗。于是,我们有了传统意义上的世博会。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了解到其他国家科技与文化的基本现状。我们不再需要聚到一起,互相展示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的内容。这个时候,世博会也需要重新定义。世博会的作用不该是把大家都能看明白的事再复述一次,而是应该借此机会把别人看不明白的事情表现得足够清晰。例如,中国如何展现自己的精髓?那不是众所周知的故宫和天坛,而是西方世界一直抱有怀疑态度的“非民主政治体制”,和他们想要深入了解的“医疗改革”等。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