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生命力在于打造“城市之魂”

2009-10-22 17:59:52         来源:城市规划网     浏览次数:

  “全国城市雕塑中,托起的球比比皆是。各地原本想把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标志物,但缺乏创意、克隆抄袭让城市雕塑看上去都似曾相识。不客气地说,很多雕塑不仅不能给市民带来艺术享受,反而是一种视觉污染。”10月18日,“徐悲鸿奖?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在宜兴揭晓,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对中国的一些城市雕塑现状提出批评的同时,阐述了他的城市雕塑理念。

  好雕塑是一条漂亮“领带”

  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例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群像等。吴为山说,城市雕塑与市民朝夕相处,不仅美化了城市,同时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但目前中国城雕总体上并不能担此大任,“我见过球最多的,名叫九州方圆,一个方台上放了9个球,但是谁也无法从中辨别这是哪座城市,它没有可识别性。‘托球式’城雕遍地开花,反映的是城市还没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缺乏精神内涵,这样的城市雕塑自然也无法进入人们心灵,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共鸣。”

  吴为山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城市的面貌是一套笔挺的西装,那么城市雕塑就像一条领带,一定要合适,要有地域文化特性。好的雕塑作品都要与特定的环境相和谐,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只能放在这里不能放到别处。打个比方,把深圳的拓荒牛放到天安门广场,或者把中国的红木家具放进欧洲的宫殿,那肯定不和谐。因此城雕也要有规划,城市哪些位置需要雕塑作品,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预留多大空间,都应该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好的城雕作品就是城市的一条漂亮“领带”。

  城市雕塑不能做成“市长工程”

  “托球式”城雕风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决策机制。在城雕传统深厚的西方,其运作基本是由一个类似公共艺术委员会之类的机构,进行专业的论证和评审,但中国没有这样的机构,做什么、谁来做往往是市长一拍桌子就定下来了,缺乏专业水准。另外,中国城市雕塑往往是应节庆、应景之作,其思想、创意和创作周期都很受限制,影响了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涌现出了一批概念化的作品。

  应该看到,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它营造的环境就是城市的公共客厅,必须要得到普通市民的认可,可以说,一件雕塑作品,只有走进人的心里,才能有它的生命力。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准,决策非常关键。此次“徐悲鸿奖”就作了很好的尝试,虽然这次大赛由宜兴方面出资筹划,最终的获奖作品也全部进入宜兴雕塑公园,但有投票权的15名专家委员会,基本是来自雕塑、规划、建筑界的专家,宜兴只有市长和规划局长两票。吴为山非常赞赏宜兴市政府在这次城雕评选中的开明态度和对专家的尊重,他说如果本次的专家委员会制度能在全国推广,相信中国的城市雕塑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从1080件作品中评出33件获奖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城市雕塑的最高水准。吴为山表示,“徐悲鸿奖”每年举办一届,获奖作品将全部进入宜兴雕塑公园。假以时日,宜兴这座文化名城将增添一张新的名片。

  城雕创作别搞“大干快上”

  很多西方名城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雕像,给去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当地城市文化的一大亮点。中国很多城市也想通过短期内竖起众多的城市雕塑来提升城市形象,对此吴为山提出忠告,艺术创作不能搞“大干快上”,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能不能留下代表城市精神的经典之作。

  像罗马这样的城市,其雕塑作品有长达千年的积累,所以其题材、技艺、风格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它们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而中国城市若在短期内“大干快上”,思想、创意跟不上,必然会出现雷同、个性化不足的弊端。西方一些雕塑作品和雕塑公园,创作周期长达几十年,在这方面,中国城市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希望几年走完别人几十年走过的路。

  吴为山认为,中国的城市雕塑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时代风格”。不照搬西方,彰显中国文化和民族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孕育出不同的城市性格,养育了不同的伟人、名人,城市雕塑必须反映出这些城市特色。更重要的是,作为永久陈列艺术,城市雕塑还要有时代性,反映时代精神,留下一个时代独特的气息和面貌。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