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草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2009-11-04 17:40:54    作者:桑景拴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观赏草是姿态美观、色彩亮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的统称,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供氧数量等显著的生态价值,且繁殖容易,养护管理相对简单。

  观赏草的观赏特性通常表现在形态、颜色、质地、动感几个方面。有些观赏草种类,一年四季都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观赏草株形别致、变化多端,有的高大挺拔、有的柔软飘逸,主要是丛状、垫状、直立状、喷泉状、瀑布状、焰火状等,有的还会随季节不同而变化。观赏草叶色斑斓、绚丽迷人,除了深浅不同的绿色外,还有黄色、金色、红色、蓝色、赤褐色等,一些珍贵品种叶片还有浅色条纹、花边,提高了其观赏价值。观赏草花序独特、色彩丰富,有的飘逸洒脱,有的美丽俊俏,有的则绚丽壮观、充满动感。

  近些年来,观赏草以其纤细别致的形态、质朴自然的韵味,为大江南北的城市绿化增添了独特美感和丰富情趣,在营建植物造景亮点和展现自然野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观赏草的类型

  观赏草的类型多样,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种类包括禾本科、莎草科、香蒲科、木贼科、灯心草科、天南星科的一些草本植物。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观赏草活跃生长的季节性,可分为冷季型和暖季型两类。冷季型观赏草能在北方安全越冬,在冬末和早春开始生长,夏季休眠或缓慢生长,当秋季气温下降又重新恢复生长,如银边草、蓝羊茅等;暖季型观赏草多具有高大的株形,当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生长,若到秋季则会变色且丰富多彩,冬季进入休眠状态,休眠叶通常能够越冬宿存,如须芒草、大油芒等。

  根据观赏草形态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类。大型观赏草株高在1.8米~4.5米之间,轮廓线条富于变化,用作花境背景材料效果良好,如象草、芦竹等;中型观赏草株高在0.6米~1.8米之间,可群植或与春季球根花卉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早春景观,如荻草、柳枝稷等;小型观赏草株高低于0.6米,可作灌木林镶边植物,也能与常绿地被相互补充,如苔草、燕麦草等。

  根据观赏草生长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年生、两年生、多年生3类。一年生观赏草生命周期在一年内完成,如大凌风草等;两年生观赏草当年萌芽、生长、越冬,到翌年继续生长、开花,然后死亡,两年内完成生命周期,这类观赏草相对较少,如雀麦等;多年生观赏草生命周期在两年以上,大多数观赏草都是多年生的,如羊茅草、蜜糖草、伞莎草等。

  根据观赏草的生长习性,可分为蔓生和丛生两类。蔓生观赏草通过地上茎即匍匐枝或地下茎即根状茎伸展,一些蔓生观赏草生长密集,经常被应用于地被种植,如斑叶大甜茅、香蒲类等。丛生观赏草以丛生的方式生长,像蒲苇、狼尾草等,一些丛生观赏草,如苔草属的伯克利苔草,若加以密植也能形成良好的覆盖效果。

  城市绿化应用范围

  观赏草既可以单独成片种植,在城市绿化中大量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植物相互搭配,共同组合成花坛或花境,尤其是与山石或水体配置,更是多姿多彩、相得益彰。其运用形式相当广泛,造景效果都很好。

  组建观赏草园圃。 将多种形状、质地、色彩、风韵及高矮不同的观赏草植物,进行多种的组合搭配,可以营造出一方精致雅丽、别具野趣的观赏草园圃,其观赏价值不低于由花卉组成的花园。

  与观叶植物配置。 虽然观赏草的观赏部位主要在叶片,但其仍然能与其他观叶植物配置,改善观赏景象,优化视觉效果。如在叶片平展的常春藤中点缀叶片垂落的观赏草,能起到丰富植物种类、改变单一形状的作用;太阳条纹蒲苇与新西兰亚麻等植物配合,则整个植物景观显得异常丰满。

  作为过渡带。 观赏草作为过渡带种在树林和草地之间,可产生很好的林草过渡效果。此外,在水体和陆地之间,种植一些耐湿性的观赏草,可以将水体与陆地自然地连成一体,营造出一个从浮水到挺水再到陆地的过渡带湿生植物景观。

  作为隔离带。 将观赏草种植成密集的一排,可形成一堵绿色的屏蔽活墙体,隔离开园中的各个分区。有时为了遮挡园内的景物,可种植高大的田茅、芦竹、荻草、蒲苇等,形成别具特色的自然屏障,起到其他植物难以替代的美感作用。

  应用于水景。 相当数量的水生观赏草种类柔弱细致,与具有坚挺叶片的湿生植物配置应用,非常别致。同时,观赏草在适宜的光照下,其轻盈的花序和摇曳的叶片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倒影,构成一幅幅别有风韵的优美水景图画。

  应用于隐蔽生境。 大多数观赏草喜阳,但也有少数亦耐半阴,在隐蔽生境中生长旺盛,且具有美丽的色泽。如优雅的金叶苔草与矾根和玉簪的质地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一同配置在荫蔽的小径旁边,且观赏效果优良。

  应用于坡面绿化。 观赏草既可控制水土流失,又不需要经常养护,是坡地绿化理想的实用材料。可将质地、色泽、习性不同的观赏草种植在坡地上,一起形成美丽的整体景观;或将其与一些耐旱的其它草本植物配置在一起,营造色彩缤纷的坡面景观。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