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打造滨江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2009-11-17 19:06:03         来源:江门日报     浏览次数:

从提出“创模”以来,我市坚持立足山、水、城、林为一体的环境特色,打造滨江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它滨江面海,青山环抱,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一处美丽幽静的所在被巴金先生誉为“鸟的天堂”,通过小学教科书而家喻户晓。今天,这座城市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让所有来过侨乡的人赞不绝口。

  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把我市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如今,这座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于一身的城市,在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所谓“栽下梧桐凤凰来”,自2004年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后,我市被世界银行列为投资环境“银牌城市”,截至2008年止,共有2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江门。

  策划背景

  “四项争创” 稳步推进

  早在1998年,江门市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一个中心、四项争创”的奋斗目标。“一个中心”就是把江门市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综合实力和辐射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四项争创”就是要争创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明确了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创建方针。

  自从“四项争创”的奋斗目标提出后,我市稳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分步实现了“创优”、“创园”和“创卫”3项创建目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创模”打下坚实基础。

  2001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把我市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2002年12月,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江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04年上半年实现“创模”的目标。2003年6月,市委书记陈继兴在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把“环境优市”列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我市要立足山、水、城、林为一体的环境特色,以“创模”为载体,进一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营造滨江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新优势。2004年3月,市长王南健在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努力加大环保工作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狠抓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落实,确保“创模”目标的实现。

  当时,从机关到企业,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领导到普通市民,大家都清醒认识到,“创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江门侨乡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既要加快发展,更要持续发展;既要奔小康,更要保健康”的理念,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由此开始,一波波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模”热潮奔涌而来。

  运筹帷幄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基础设施

  “创模”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我市自2001年提出“创模”的目标以来,全面贯彻“环境优市”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环境基础设施、工业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以及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城市整体环保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2003年6月20日,市政府召开“创模”动员大会,王南健市长与35个责任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将“创模”的215项任务分解到3个市辖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并要求有关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随后建立了例会制、通报制、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以及监督考核机制,将“创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对“创模”工作高度重视,在狠抓发展经济第一要务的同时,努力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城中厂”搬迁,优化城市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土地利用中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否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申请项目,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共否定近40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申请项目。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市创新流域水质保护机制,充分利用滨江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珠江流域综合整治、潭江保护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优先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共投入4亿多元对市区江门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河道清淤疏浚26.7公里,护岸26.4公里,消除了市区劣五类水体,提前一年实现了珠江整治“不黑不臭”的目标;同时针对流域面积占我市土地总面积60%的潭江摸索出一套适应江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机制??“潭江模式”,实现了从自我保护到联合保护、从定性检查到定量考核、从干流保护到全流域保护的转变,成为全省率先实施流域跨界水质达标管理的地区。

  此外,我市还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以来,市政府共投入25亿元,组织实施了12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对城市广场、公园、街道景观和城乡结合部环境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同时注重保持传统建筑、古城风貌。2004年1月11日,我市通过考核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项目效应  人居环境更优  市民满意度高

  2004年以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大型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实施“蓝天工程”和“碧水工程”,并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蓬江河综合整治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通过环境整治,我市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仅2004年1?10月份,我市就拆迁违章建筑物224起;处理市区饮食油烟污染264起;拆除蓬江河、天沙河、礼乐河、麻园河、西江河两岸的猪棚、鸡棚、窝棚10.272万平方米;搬迁市区“城中厂”10多家;拆除城内江门中药厂、南方食品厂等大气污染严重的烟囱8支;全部淘汰了市区一吨以下的燃煤锅炉、窖炉;有1210家燃油饮食服务业完成了“油改气”、“油改电”等,综合整治使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表示,江门园林式的绿化水平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江门的绿化有品位、有层次、有特色,城市像个大花园。”

  随着“创模”的成功,我市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6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66.3%和114.7%,国民经济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协调发展。2005年以来,我市多次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和“投资环境50优城市”,被世界银行列为投资环境“银牌城市”,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中国(江门)机电博览会、粤台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华人嘉年华等大型盛会。截至2008年止,共有2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江门。

  专业视角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司长张力军:为其他城市树了样板

  江门有“第一侨乡”的美誉,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人、华侨有370多万,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江门是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让那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回家时看到美丽富饶的家乡,这不但能扩大我国环保模范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且也能对吸引外资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江门“创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城市,而是上升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环境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另外,江门的“创模”工作也对我国中等城市的“创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长远发展着眼,今后江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并要考虑到城市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对环境和基础设施承受能力的要求,做到系统规划、超前建设,如对城市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场的运营进行收费,要使收费的标准达到能够使这些设施保本微利运营的水平。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