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晓伟: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运用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年会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茅晓伟作了“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运用??浅析苏州古城区绿化的特色”的报告。报告主要探讨苏州市城市绿化部门在古城区绿化建设中如何借鉴与运用《园冶》理论和手法,营造苏州城市绿化特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下是报告的内容概述:
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运用
浅析苏州古城区绿化的特色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化建设已经从一般“绿色”的概念走向“园林化”、“生态化”。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现代城市绿化概念,也给我们许多新思维、新方法、新课题。如何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绿化建设道路,避免“千城一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绿化是文化”。近十年来,苏州在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意识到:坚持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绿化,才能使自己的城市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积极探讨和运用传统造园手法,开展城市绿化建设,把绿化当作文化来建设,成为苏州市政府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识,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形成“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苏州城市绿化特色。
一、因地制宜,精在布局
1、《园冶》造园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其核心是强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里讲的“因”,就是因地制宜,“体宜”,就是要合乎实际,就是现代讲的规划和布局。这一包含了古典宜居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观,是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的重要理论概括,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造园技巧,是前人造园实践的理论结晶,具有普遍指导价值,对当今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园冶》理念和手法对于解决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环境与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维。
2、古城绿化的“相地”运用
苏州古城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周长47里,外围以环城河围绕,城内河流纵横、街坊呈双棋盘格局、人口密集、道路狭小,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长期以来,古城区主要靠“见缝插绿”的办法进行城市绿化,起色一直不大。在城市化建设高潮中,如果采用现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对古城区绿化进行大规模改造,势必造成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毁损。如何使古城绿化既有现代气息,又能保持传统风貌?
呈“双棋盘”格局的苏州古城风貌。1000多年来,古城总体格局未发生变化,延续至今。
2001年,苏州市委作出了到2003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为此,我们根据苏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貌,继承和运用传统造园中“因地制宜,精在布局”的理论原则,科学规划,确定了“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城市绿地总体规划。把古城区绿化上水平作为重点,启动了环古城风貌保护绿化工程,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运用了传统造园的“相地”理念,按照精细秀美的要求,形成由环古城风貌带、城内河道、道路、公园绿地、街头小游园等点、面、线相结合的古城绿化体系。
编辑: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