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本土规划设计

2009-12-16 23:24:42    作者:李兆汝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本土规划设计

??访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副总裁唐艳红

  曾经,它是一个工厂,与共和国同龄,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之后,余下的只是几间老房和几棵老树,被一片钢筋水泥环抱着,安静而又落寞。如今,和“798”一样,它被认为是“LOFT再起狂澜的又一力作”,2008年,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奥运主题娱乐场所”。

  作为“1949”这个项目的重要参与者,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副总裁唐艳红坦言: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本土规划设计,将国外优秀规划设计的手法引入国内,我们可以做出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打造出最强的规划设计团队。

  “初期混乱”:差距不在技术

  记者:您曾在美国工作多年,担任过纽约LA设计集团项目经理、佛罗里达州好莱坞市城市规划署总规划师等职,后来回国,进入国内规划设计市场,您有何感受?

  唐艳红:我是2002年回国工作的。那时的国内规划设计市场确实发展很快,但也可以说是“初期混乱”。

  美国一个项目,前期研究、环境评估等,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机场扩建光报告就得做一两年。而我们不同,通常一年前还是在图纸上的东西,一两年后就建起来了。固然会让人很有成就感,但也能看到有很多浪费、不尽如人意之处。

  崇洋媚外的风很盛,由于当时我的“美国EDSA规划设计事务所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兼总部副总裁”身份,在和国内设计大院的合作中,都很有发言权。我看到有的外国公司,本来是擅长做体育馆项目的,但在中国,偏偏拿到的是大片的别墅区项目;本来擅长做城市办公区的,却在郊区做酒店度假区,并不完全对路。

  记者:您觉得在规划设计方面,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是技术还是认识、管理?

  唐艳红:主要是在认识、管理上。我们技术学得很快,但在管理上没有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像他们??规划设计管理体制已经比较健全,也比较规范和专业化。

  我举个例子。去年奥运会召开之前,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北京增加了几千个残疾人的停车位。在国内这还算是“新闻”,而在美国,我们在做项目审批时,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从餐馆到体育馆都有比例,一般一百个停车位里面,要有四五个是残疾人的,否则你就过不了关。

  国外已经约定俗成、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国内居然就成了“新闻”、“亮点”,真是可喜又可悲。

  去除浮躁,以人为本

  记者: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论是制度环境,还是认识、理念,都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唐艳红:我们要有耐心,慢慢来。有时候我们很浮躁,有些项目,追求的就是一种形象、震撼力、卖点,这些往往都是短期效应,一阵风过去就不流行了。真正的、能够长期留存下来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应该是为人的活动功能服务,让人感觉舒适的才是最好的。好的设计是要巧妙地解决问题,想方设法适应人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单单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国外许多好的项目都是这样,巧妙地解决困难的问题,它才有特征,才能经久不衰。

  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本土项目

  记者:您认为中国本土的规划设计队伍应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唐艳红:我觉得应该是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本土项目。不能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理念、专业服务上确实领先我们一筹。国内的规划设计队伍其实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如果我们能有国际的视野和服务意识,同时保留自己本土的文化特征,在学习了解西方的基础上,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完全可以做出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打造出最强的规划设计团队。

  作为本土规划设计师不能总是“吃老本儿”,不能仅仅依靠历史文化、中式的东西,那是比较有限的。

  记者:我们可以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的,创造出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音符。在这方面,你们有何成功的实践?

  唐艳红: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比较多。比如北京的“1949”??盈科商务会所,它是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厂房,并已废弃多年。我们负责这个项目改建的建筑改造、景观设计,确定了“生态与重生”的主题,在旧样式与新材料等问题上做到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尊重传统的脉络格局与发挥新主题、新理念相结合,通过老建筑凸显历史久远的质感和文化氛围,通过保留树木的方式间接传达生态设计的理念。目前,这个商务会所比较“火”。

  另外还有北京的通州运河广场、上海世博会的“亩中山水”园、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等,我们也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交通优先?还是环境优先?

  记者:在通州运河广场,我看到原来运河边的车行道变成了人行道。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唐艳红:究竟应该是交通优先,还是环境优先?按照传统的规划思路,是交通优先。但从“大景观”的理念出发,应是环境优先。在国内,很多项目还是建筑规划先行,景观是后“填缝儿”的,很多人仅仅把它看作是绿化、美化。而美国不同,几乎每个市政府都有景观师,能够参与决策。他们关注整体规划与环境的协调,无论是做规划还是做建筑,对场地设计和景观方面的考虑可以从一开始贯彻到最后。

  通州运河的河边本来是一个车行道,如何彰显北京的水景观?我们把车行道挪出来,清理拓宽河道后,沿河变成步行道、景观路。

  这个项目从规划到景观设计都是由我们团队做的,因此,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对沿河道路从规划上就进行了改动。如果是先做规划、后做景观,规划师和景观师各行其是,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国际经验:把宽马路变窄

  记者:数年前,“宽马路”、“大广场”风行一时,许多城市热衷于建设“景观大道”。如何做到交通改善和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协调统一?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唐艳红:蔓延式的城市发展代价很大,“宽马路”、“大广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走过这样的弯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据我了解,目前美国一些城市考虑的是怎么把宽马路变窄、让交通变慢。

  随着城市的扩张、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在郊区居住,在城中只是上班,周末,城中心冷冷清清。如何恢复城中心的活力?有些城市政府通过一些改建,举办各种活动,试图把人们再吸引回来。在原来宽马路的边上,设置沿街小店,增加停车位、树木、绿色种植岛、人行道,隔一段就有不平滑的铺装,让车减速。使用各种设计手段,把交通变慢,让人们可以慢下脚步,停车消费。

  只有该慢的地方慢下来了,该快的地方才能快上去。比如在居住区、学校周围,原来很宽的马路都要变窄、变慢。我们目前有些地方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希望今后在更多的方面看到我们吸取西方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一步到位的规划设计作品。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