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燮:保护卢沟桥 严禁交通破坏

2010-01-17 02:48:00    作者:郑孝燮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     浏览次数:

保护古老、光荣的卢沟桥,严禁交通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卢沟桥,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横跨永定河的十一孔大石桥长266.5米,桥面宽7.5米。它始建于金朝大定年间,既是近八百年的古迹,又是 “七七事变”我国人民奋起抗日、闻名世界的革命纪念文物。同时,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以其卓越的造桥工程技术及建筑、雕刻艺术而为北京、为祖国的历史文化放出异彩。

  12世纪中叶金朝迁都中都(今北京)后,为了南下进军和政治、经济等的需要,1189-1192年建成了这座巨大的卢沟石桥。到了一百多年后的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在大述特述 “汗八里”城(即元大都)为“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的同时,也对卢沟桥格外赞美:“河(今永定河)上有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石栏、石柱、石狮 “雕刻甚精……颇壮观也”。金、元、明、清,卢沟桥除供军运、货运外,还长期成为中原和南方庶民、士宦、商旅以及外国人出入京城惟一的陆路咽喉要道,具有战略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重要意义。卢沟桥头,先是沿河筑有一些墩堡,并无城墙。随着发展,沿岸商市

  增多,成了小闹市。明末为了保卫京城,才在桥东市镇筑了砖砌方城,东西二门,叫“拱极城”;至今城门已拆,幸城墙尚存,已成为非常稀有的古迹了。卢沟桥镇在全、元、明、清年间始终不衰。那时候,走陆路北上进京,一般都要先在卢沟桥镇过夜,次日再坐马车或骑马进入中都、大都或北京城南(1553年前的北京尚无外城墙)。因此,卢沟桥镇上的马车店多,世代赶马车的人也多。明清北京城南一带尤其会馆多。

  卢沟桥的革命历史价值早已载入了世界史册。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攻打卢沟桥,遭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史页。古老的卢沟桥上,美丽的石刻栏板、望柱、石狮之旁,留下了爱国士兵架枪抗击敌人的历史痕迹。“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是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通电号召。卢沟桥上和城墙上敌人射击的弹痕至今仍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救国,流血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有人妄图篡改当年日军侵华、杀人盈城、流血遍野的历史。但是历史是篡改不了的,“国耻”不能忘掉,卢沟桥就是历史的见证。

  卢沟桥历经金、元、明、清、民国到今天,它始终在承担着桥梁通道的重任,而且现在承担看更重的负荷。多年来通过桥上的大卡车、起吊车、拖拉机、汽车、超限大件平板车源源不绝,最近每天竟高达6300多辆,百分之八十是大卡车。另外马车、自行车、行人也在桥上川流不息。有人说卢沟桥 “老当益壮”,“越老越结实”。然而我们亲眼看到的则是大量的工业、农业、城乡交通运输使它疲劳过度,因而桥拱石不少被振落了,桥面有压裂的痕迹,有些石栏、石柱、石狮也振裂或振脱了。很明显这些均是疲劳振动过度所造成的。据闻全国人大代表王伟钰同志讲:一个物体进行疲劳试验100次不垮,但可能就垮在101次。我曾经看过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市伏尔塔瓦河上,建于14世纪的著名古石桥,桥身、雕刻、灯柱等均保护极好,任何一点破坏,都是法律不允许的,只有个别小汽车经过特许才可通过。

  能源、交通建设是国家重点。现在北京西南郊与城区之间的重载货车频繁,不但原有的工农业运输在增加,新建的石化总厂的车辆更是穿梭不穷。去年8~11月的调查,卢沟桥每分钟通过机动车20辆, 高峰时卡车一直排队到长辛店,有时半小时也动不了。首都是全国的中心,交通问题如此严重,又先天缺水,重工业大上,势必后遗症愈来愈暴露。现在刻不容缓,必须另建公路新桥。卢沟桥不但超压损坏比较严重,同时桥下还长期被上游电厂冲下来的粉煤灰堵塞一些桥孔厚达2米。这种情况,万一洪水来了,威胁随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就是毁于一场洪水的。

  今天世界公认 “文物比金子还贵”,因为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

  保护文物,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拆长城、挖城砖盖房子盖猪圈,毁元大都土城,取土平地,或乱伐树木,或乱占乱租文物古迹建房,或划作坟地,或变为大片垃圾场等等,这都不是古为今用,应及时严加制止。

  保护文物,党有政策,国有国法,民有义务。卢沟古桥必须赶快加强保护。最迫切的是必须执行市领导的指示(1983.1.15)“先停止卡车、拖拉机、兽力车行驶”,同时 “着手解决新桥问题”。最近北京市人大和政协、市历史学会、法学会,接着全国政协文化组、城建组和中国建筑学会及记者,接连不断去卢沟桥察看、座谈、群起呼吁,就是对市领导的支持。要像治亮马河、北护城河那样坚决,令出法随,限期实现,违法必究。愿古老的、光荣的全国重点文物卢沟桥得以妥善保护,重放光彩。

(l984年初完稿)

 

    ??该内容来源于《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郑孝燮著),由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发布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