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长期避灾据点需尽快明确
海地强震再次让人们看到了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悲惨场面。长沙市“两会”期间,九三学社长沙市委员会在《关于加强长沙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建设》提案中建议,长沙市具有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部门需尽快明确长期避灾据点,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并积极完善长期避灾据点内部的“生命线工程”。
长沙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
提案提到,长沙市具有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据史料记载,长沙地区历史上发生过3次破坏性地震,自1973年以来,湖南省地震监测网记录到长沙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共92次。长沙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但是长沙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却长期落后于其他城市。2007年长沙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长沙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指出长沙市应对破坏性地震的经验不足,地震应急与紧急救援设施、设备缺乏,城市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尚未落实,震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要通过工程与非工程防御措施提高长沙市震害防御能力。
防灾避险绿地不足分布不均
城市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由于拥有较大开敞空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带等,在灾害时能有效发挥防灾避险的功能,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选择。近10多年来,长沙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比以前大大地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而长沙市现有的防灾公园(长期避灾据点)只有烈士公园和王陵公园两处,长沙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还很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有效防灾面积不足。现有的已建成的公园绿地当中,有效防灾避险面积不是很高,特别是单体面积小而数量又非常巨大的居住小区游园和街旁绿地的面积所占比例太小。
从全市范围看,防灾避险场所的分布不太均匀,岳麓区最高,天心区次之,开福区和雨花区位于中间,芙蓉区最小。特别是在老城区,防灾避险绿地面积严重偏少,芙蓉区防灾避险绿地的有效面积严重不足,应对大灾的能力非常有限。
从紧急避灾据点的服务半径来看,全市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若按照3分钟的步行距离(约300米)作为服务半径进行核算,全市约有1/2以上的区域处在覆盖空白区,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时,现有的避灾绿地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地为市民提供安全的紧急避灾据点,人员重大伤亡发生的情况将不可避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在众多的居住小区当中和城市道路两旁缺乏相对集中成片的防灾绿地。
建议旧城区开辟(紧急)防灾绿地
提案建议,充分结合城市的改造与建设,大力加强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和街旁绿地等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力度。在旧城区及建筑密度大绿地少的建成区(特别是开福区南部、芙蓉区中部、雨花区北部),必须开辟(紧急)防灾绿地,尽最大努力提高芙蓉区防灾避险绿地的数量,进一步优化防灾避险绿地的空间布局。
地震部门需尽快明确长期避灾据点,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并积极完善长期避灾据点内部的“生命线工程”(如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照明设施、卫星通讯、医疗急救、备用水井、应急停机坪、紧急车辆基地以及应急物资的储备仓库等)的配套建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部门回应]
规划建设100个紧急避难场所
本报长沙讯“在所有避难所建设中地震避难所的要求是最高的”,长沙市地震局局长尹大德昨天说,地震避难所要求地方开阔,周边不能有高层建筑;要有两个通道出口;选的地段是安全的,不能有易燃易爆物品。因此,目前长沙符合要求的地震避难场只有烈士公园和王陵公园两处。
接连发生的地震等地质灾害也引起长沙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推广避难场所的建设。根据长沙市的计划,长沙市应急办正在准备规划建设100个紧急避难场所,这其中符合地震避难需求的预计会在8个左右。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