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苗木走出国门先需“补课”
“新加坡每年用于绿化的资金量很大,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广东等地苗木产区有大量的行道树苗木积压,如果我国生产的苗木能够符合新加坡要求,将是一笔很大的生意。可惜的是,我国在培养苗木时没有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做,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国际树木学会中国地区分会会长欧永森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南方苗木采购经销商大会上直言不讳。
那么,国际通行的行道树有哪些指标要求?国内的差距在哪里?国内苗木与国际接轨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呢?记者就此对欧永森进行了专访。
六个指标最关键欧永森说,国际树木学会(简称ISA)有一套树木规格标准,其中每项要求都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讨形成的,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及施工时参照的就是ISA标准。对照这一标准,欧永森指出,我国行道树的生产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中央主干、活冠比、强接枝、“螺旋梯”型分干布局、“干粗收窄”树形以及根部系统。欧永森解释,行道树作为一种种植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类别,对树体安全的要求高,因此各项指标均把抗风能力作为重要因素考虑。
“按照ISA的行道树标准,树体2/3以下不能出现双主干或多主干,必须是中央主干,这是基于中央主干树抗风能力强的考虑。”欧永森说。活冠比是指树冠高占树体总高的百分比,高的活冠比代表树体的抗风能力强,泪滴状的树冠是最完美的。
ISA行道树标准对活冠比的要求是大于30%。
欧永森介绍,ISA对行道树的一项标准就是有强接枝,行道树只有分干粗度不超过主干粗度的50%才会产生强接枝,有强接枝的树不容易折枝,强接枝代表树体的抗风能力。“螺旋梯”型分布是大自然中树木的分干布局,这同样是国际标准对树木分干的要求,不仅要求分干上下层之间的距离约为树高的5%,而且要梯形上下排列,绝不能直上直下重叠布局。
按照ISA标准,行道树的树形要“干粗收窄”,这主要也是考虑到树体的抗风能力。“至于良好的根部系统,则要求根系从中心向四周均匀辐射,没有盘根、偏根等现象发生。”欧永森说。
生产思路要改进国内苗木生产者为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及运输方便,移植前常对苗木进行截干、砍头,欧永森说,这种做法与国际标准要求是相悖的,培养出的单点多干或双主干的行道树根本不可能出口,只能在国内消化。欧永森指出,如果用苗者只检查树木的地上部,又以叶片的多少和颜色来决定质量,不去关注枝干结构,不介意树身的外力损害,不细心检查根系,如此用苗,其后果不言而喻。因为叶片纯粹是临时性器官,快长快掉,而枝干结构才是永久性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苗圃要想有长足发展,生产培育思路要改,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合成大树、嫁接树冠等做法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也易促发病虫害,不值得提倡。
在苗木生产方法上,欧永森强调必须在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把握科学的种植密度。欧永森解释,植物的生长是靠光合作用来完成的,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施再多的肥也难发挥作用,而且会污染环境。国内很多苗圃唯恐土地利用率不高,行道树苗也种得密密麻麻,其结果是苗木难以成材。欧永森说,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采用套种灌木、地被的方式来解决,保证行道树苗木的生长空间是养好苗的第一要务。二是加强修剪整形技术的培训,这是国内苗圃目前最欠缺的技术。欧永森说,苗木修剪就像给苗木动手术,必须了解树木的结构,懂得植物的生长规律,才能培育出“螺旋梯”型分布的树干布局。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