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怎样给北京热岛降温?
核心提示
早在10年前,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就对城市热岛效应展开研究。当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1040平方公里的规划市区内,热岛面积已占到1/5。近年来,北京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化面积也有了明显增长,与以往相比,城市热岛效应总体上有所减缓。但是随着北京城市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一些城市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地区,正在成为新的热岛。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小月河等多块城市楔形绿地建设,城外的大环境生态绿地可以通过这些绿色走廊直接切入二环路,为城市中心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凉爽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能正确地利用已有的技术,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可得到有效缓解。
图为北京市朝阳区通惠河南岸景观公园??庆丰公园。 CFP供图
在城市尤其是用地紧张的中心地区,利用现有条件,实施屋顶绿化可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图为北京市朝阳区华贸中心屋顶绿化工程。 CFP供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建筑物越来越高大密集,小汽车的使用愈来愈普及,加上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导致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威胁。
首都北京也不例外。近年来,饱受热岛效应的困扰,尤其是到了夏季,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让人们在室外无处躲藏。至今,许多市民依然对2000年夏季的酷热天气记忆犹新。当时北京持续高温曾超过一周,城区最高气温达到42oC,一度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高温中心。
日益明显的热岛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北京城市的热岛效应近年来有何变化、呈现哪些特点?建楔形绿地为什么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现有的城市布局下,如何控制热岛效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延明,请专家进行了深入解析。
北京热岛效应加剧,急需寻找对策
记者:目前,北京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化?
李延明:早在2000年左右,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就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对首都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立项研究。当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京1040平方公里的规划市区内,热岛面积已占到1/5。时隔将近10年,北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化面积也有了明显增长,城市热岛效应总体上有所减缓,当年一些热岛强度非常高的地区,如五棵松热岛区,现在热岛强度已经明显降低。
但是随着北京城市开发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在总体强度有所降低的同时,分布更广,影响范围更大了。城市的一些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地区,正在成为新的热岛。初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开发建设,很多地方由过去的农田变成了施工工地,绿化工作要在建筑完工后才能全面完成,导致新的热源产生。这些地方急需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加大绿化力度,尽快控制热岛的发展。
记者:造成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李延明:热岛效应的产生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自从20世纪初期英国学者霍华德发现城市热岛现象以来,众多学者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可以说,其成因已非常明了。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原有的自然条件,不断增加的高楼大厦以及水泥等不透水铺装代替了原本是果园或农田的土地,特殊的城市下垫面和密集人群的活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就是这种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之一。具体来讲,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与以下3种因素有关:
一是受到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外,城市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相应地也就被削弱了。
二是城市大气环境遭到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密集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强烈的温室效应,导致大气环境进一步升温。
三是受到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机动车运行、居民日常生活等,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在这些过程中排放的热量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