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背后的“中国式规划”

2010-02-26 17:14:11         来源:时代商报     浏览次数:

  2月6日,由于规划与设计问题,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众财富”的质疑声中,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由此引发公众对“短命建筑”的反思。近日,一项对49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仅8.0%的人表示满意。(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根据建设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目前的经济寿命大约为30年,也就是不到技术寿命的三分之一,各个城市普遍出现“大工地”现象,形成了规划??建筑??规划变??建筑变这一恶性循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规划短视,造成规划的频繁改变,使得土地性质和用途也发生变化,从而催生了建筑“短寿”现象。

  如此一来,难怪只有仅8.0%的人对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表示满意。这样的调查结果无论对公众来说,还是对城市管理者而言,都是一种难言的尴尬和无奈。事实上,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强。一些地方领导盲目追求政绩,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只求在任期内能完成几个像样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以及由此带来的GDP的蹿升,不讲综合效益。同时,一些大型建筑在规划建设时,缺乏专业的论证,全凭少数决策者拍脑袋,待下届领导上任,看着不顺眼就一声令下拆除。如此说建就建、想拆就拆,使城市建设陷人反复拆建的恶性循环之中。也正因为如此,83.5%的人认为“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是建筑总“短命”的原因。

  那么,仅8.0%民众满意“中国式规划”,是对官员们的冤枉吗?官员们会对此进行反思吗?会脸红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规划界早就有这样的说法,“城市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其结果是造成一些编制得不错、有利于老百姓利益的规划因不符合领导的意志而成为废纸一张。当前,某些领导为了谋取私利,好大喜功,盲目干预开发过程以及城市布局,修建一些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政绩工程,使得“长官意志”高于公众意志,结果背离了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还有的规划被指责为有权有势的社会阶层服务,而忽略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可以说,仅8.0%民众满意“中国式规划”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无情嘲讽。更应明确的是,由规划浪费引发的拆拆建建,使老百姓和纳税人的血汗钱打了水漂,也给政府带来了高昂的行政成本,影响到了政府信用和公信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在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曾明确指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干预过多,二是被开发商暗地操纵。如果官员们不加以反思和改进,在笔者看来,对社会来说,建筑总“短命”背后的“中国式规划”就会成为我们梦魇般的存在。

  19世纪英国的建筑理论家拉斯金曾说:评论建筑物好坏,要听小老百姓的愿望。我们可以认为,评论城市规划的好坏,更要听小老百姓的愿望。永远将普通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既是城市规划理念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宿。城市规划不能以政府利益最大化为诉求,更不能成为官员利益最大化的表演场所。要知道,普通公众是城市公共利益的享有者,基于程序民主理论,既然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城市建设不应将普通市民排斥在外。因此,仅8.0%民众满意“中国式规划”就是不满的表达和对权力者的嘲弄,官员应该对如此低的满意率感到脸红和负责,否则,就辜负了民众的期盼。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