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景观设计被“程式化”
在中国当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我们经常用"城市化"这个词汇来表述中国目前的城市状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另外一个词义--"程式化"。当城市被"程式化"时,就出现了今日城镇"千城一面"的结局;而当景观被"程式化"时,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经常可以在学者笔下见到遭受批判的城市景观:相似的广场、相像的公园、相同的摹纹绿化等,所有的这些都被设计师用所谓的"景观语言"熟练应用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
在近期做《中国园林》"植物园专题"的过程中,很多专家也明显感受到:国外设计公司设计的植物园往往比较纯粹、比较理性,整个设计主题就是紧紧围绕植物细致、全面地展开;而国内设计师的植物园往往会套上很多的"帽子",就像我们在每一个设计文本中都会强调"以人为本"、"生态设计"、"地方文化"和"可持续设计"等理念一样,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满把抓",想把所有好听的设计理念统统放入其中,如此"均匀用力"往往会使得本该最核心的部分不够好且不彻底。殊不知,"舍弃"亦需要选择,亦需要智慧。当前,众多理念往往流于一种形式、一种口号,很多人并未静下心来去感受、去研究问题以找出最佳的解决对策。解决问题的对策可能会有很多,结果,很多解决的对策自然也沦为"程式化"的产物,待设计完成,"新鲜感"逐渐散去的时候,也就沦落为了"通俗性"公园的范畴。这样的结局经常出现在国内目前很多类型的景观设计中。
"程式化"的中国景观设计模式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建设项目往往令设计公司应接不暇。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当面对这么多项目时,很多设计公司的领导就明确表示要将项目划分成"金字塔",即"金字塔"尖的设计作品是公司领导重点掌控的,而更多的中下层项目则是属于"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的范畴。诚然,如果在设计之初就已是这种态度,出现那么多泛泛的作品真是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这与设计师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在一次会议上听一位权威专家把国内设计公司形象地比喻为工厂,而设计师只是在工厂里生产产品。关于创新,拿最典型的例子来看,每一次欣赏彼得o沃克和玛莎o施瓦兹的项目时都是一种"享受",他们既不会抄袭别人,更不会重复自己,他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会做很多有意思的尝试,而能够创作这种"有意思"也许就是设计师与普通大众的区别之一--设计师要通过艺术性的手法科学地去创造美好的环境。但这种"有意思"决不能是设计师的子虚乌有、异想天开,而应该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添色彩。
(李先军)
《风景园林》2010年第一期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