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缅怀先祖,踏青郊游的时节--清明节。每年阳历4月4日到6日期间,中华儿女一直有祭祖扫墓的习俗,已绵延数千年,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国务院也已于2007年颁布清明节期间放假三天的法规。
祭扫的本意是追忆亲人、寄托哀思。但是,某些人们往往采用用烧纸放炮的祭祀方式,这其实是一种陋习,与现代文明相悖,往往会污染生态环境,败坏社会风气,完全失去了祭扫的本意。而且春季草木干燥又多风,容易引发火灾,此类案例屡见不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据文献记载,清明节祭祖的风俗来源于“寒食节”。其来源有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由于王室之争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重赏跟随的功臣,唯独忘了在自己即位前离开的介子推,介子推于是隐居绵山。晋文公追悔后,去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决意不出。晋文公无法,只好放火烧绵山迫使他下山,介子推坚持不出抱树而死,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就下令全国在这三天之内不许吃熟食,也不许放火,这就是寒食节。根据这个故事,清明扫墓,烧纸钱、放爆竹也不符合古代的传统。
因此,在清明祭扫中则要倡导文明祭扫,以更加文明环保的方式来表达生者的哀思和敬意。这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迫切要求。
家长带孩子去祭祀时,可以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破除迷信,告诉他们先辈的故事,让他们去敬仰和学习。
如何文明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呢?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捧上一束鲜花,献上一壶清酒,或是点燃一支素烛,播放一曲幽乐,甚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栽下一棵常青树寄托思念,也同时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做一份贡献。
清明节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遵礼仪、守孝道的优良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本质,摈弃不良的社会旧俗。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是古人对清明的描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清明节更“清明”!
【相关文章】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