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君:弄花侍木十余载 翘首企盼待前景
戒不掉的“盆景瘾”
1998年之前,陈文君从事着通讯设备工作,与她后来伺弄的盆景栽培可谓毫不相干。然而在之后的10多年里,她却意外地与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
话说1997年,陈文君和家人在路桥购置了一块土地,建了一个四合院。为了美化院内环境,她开始接触盆景,谁知竟渐渐迷上了这种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自此,她对盆景的迷恋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对我来说,玩盆景已经上瘾了,而且再难戒掉。”从那时起,陈文君与家人开始为创建梁园如痴如狂,倾尽全力。在看好盆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前景下,他们萌生出创建一个私家盆景园的念头,而且他们还将目标锁定在必须建得特色鲜明,在国内当属一流。
说干就干。1998年,陈文君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路桥机场边上征地40余亩。说起创业初期的这段经历,陈文君用一句话来形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了搜集树桩、古梅桩,他们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能够搜集到一些优质的梅桩,经常入深山上海岛,整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采挖到一棵外形奇特、有着古老年龄的树桩时,更是欣喜若狂,如获至宝,满身的疲惫顷刻一扫而空。
“有时候开车一整天,见不到一点人烟,一无所获是经常的事。”创业到底多难?陈文君一句淡淡的话道出了无限感慨。
盆景文化的一朵“奇葩”
好的树桩采到了,接着便是更重要的环节??栽种、造型。刚入行的陈文君对此一窍不通,只能一边自己摸索,一边从专业书籍中寻求解决之道。为了提高自身的园艺管理水平和造型造景技艺,她还多方寻师访友,并拜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为师。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她在盆景造型,特别是梅花造型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制作造型和养护中,她力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在古梅桩的“舍利干”制作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境界。
经过陈文君那双巧手,这些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梅桩在一番改良和造型后,呈现出奇、秀、俊等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特点。有的如傲然雄鹰,有的如蜿蜒苍龙,有的如直泄飞流。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梅桩盆景半为新枝,半为枯木,部分树桩甚至呈化石状,给人们留下了印象深刻的历史沧桑感。
2005年,应上海园林局邀请,梁园组织了800盆精品梅花盆景在上海复兴公园举行了梅花展,一举轰动上海摊。用无数心血栽培出的古梅桩盆景,吸引了不少同行的参观与羡慕。从此,梁园梅花走出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梅花研究泰斗人士陈俊愉教授在94岁高龄的情况下,千里迢迢前来梁园考察。当陈俊愉看到梁园形态万千的梅花盆景后,激动不已,惊呼梁园梅花是盆景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展会上的“领奖专业户”
梁园不仅使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而且还为台州盆景赢得了无数荣耀。
据了解,应国内同行的极力相邀,梁园多次组织园内精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展会,并获得了多项金、银、铜奖。在浙江省第五届盆景展和第六、七届中国盆景展上,参展的黑松盆景“雄秀天成”、五针松盆景“静听松风”获金奖,赤松盆景“一片春和”等获银奖。
在今年2月5日?3月21日举办的中国第十二届中国梅花腊梅展览会上,梁园盆景作品更是独占鳌头,一举获得7金、10银、3铜,陈文君也获得了“突出贡献奖”,奖牌总数和金牌数均居全国之冠。抱着一大堆奖杯与证书的陈文君,当时被行内人士戏谑为展会上的“领奖专业户”。
时下的梁园梅花盆景,不仅受到国内同行及专家的认可,而且在国际上也引人注目。日本的岩崎天藏以及台湾盆景大师郑诚恭先生,都先后来到梁园参观梅花盆景,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艺术上的肯定。
翘首企盼待前景
目前,梁园不管是梅花盆景还是松柏盆景,在行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梁园现有梅花盆景2000余盆,松柏古桩盆景2000余盆,小型松柏盆景5万余株,另有名贵古树100余棵。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梁园成为了我国私家建园档次高、数量大、最具艺术特色的盆景园。
“每个城市都需要文化品牌,台州是一座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很快,文化建设也很重要。”陈文君称,将梁园拓展为一所集艺术欣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园林,并将盆景造型培育的技术发扬下去,是她的远期目标。
但是,梁园要发展,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陈文君在怀揣梦想的同时,期盼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真正重视花卉盆景艺术。“梅花盆景是台州的一块文化艺术瑰宝,如果浪费这个资源实在可惜。”陈文君说,梁园的发展,不仅仅是台州盆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梅花盆景提升档次的需要。
事实上,陈文君已经开始准备行动了。她的心中已有了初步规划??今年5月份,她将在上海打造一个盆景园林,将台州的花卉盆景文化传播出去。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