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总规划师:世博场馆背后的“中国元素”

2010-04-04 18:57:27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世博亮点

    “中华情结”是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中的一条“经脉”,它绝非我国展馆所独享,其它国家也巧用“中国元素”演绎创新。“中华文明”与“世界智慧”的交融使上海世博会进入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更加光彩夺目。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认为,感受、认同、融合“中华文明”,在上海世博会的各个展馆设计和展示创意中屡见不鲜,我为我用、我为他用、他为我用,都很出彩,值得我们去品味、思考。

    我为我用

    中国馆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吴志强说,我们应该撇开单纯表面的形态、色彩去谈中国,比如九宫九格、中国红之类,而应该去发掘更深层次的“中华睿智”。他认为,中国馆的确是中华古智慧与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的结晶。拿其自上而下的立面收分角度来讲,它的角度正好处于上海冬至日和夏至日的阳光射角之间。因此,在夏天大屋顶恰好可以阻碍阳光进入室内,并造就中国馆底层的阴影面积,为参观人流降低了气温;而在冬日,阳光又可以斜射入中国馆的建筑内部提供日照取暖。中华古老的“大屋顶”在新时代得到了创新的利用,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刻上中华特色的深深烙印。

    我为他用

    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国家都聘请了懂中国文化、中国语境的“中国通”进行建筑设计、展示创作,从而拉近了各国与中国的心灵距离。

    本届世博会的以色列馆,它的主题是“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其建筑形态形象生动,有人说是“蜗牛”,有人说是“两只手”,有人说像“贝壳”等等。吴志强研究后发现,这个建筑要表达的是立体化的“阴阳合抱”太极图。原石建造的实体建筑部分代表了历史,代表着犹太人的根和过去;而玻璃构成的虚体建筑部分,则象征着以色列崭新的今天。

    有人也许会问,一个外国建筑师何以用上“阴阳”概念呢?认识了以色列馆的建筑师哈伊姆?多顿,你就会明白。多顿是一位能讲简单汉语,还能用几句上海话寒暄的以色列中年建筑师,他的外祖父曾生活在中国,他的母亲1910年生于上海,这就不难明白为何他对中华文明充满了敬意,对中国带着深厚的感情。

    这位设计师在每次设计方案成型的时候都会向母亲询问意见,以求最大限度表现出建筑的地域化特征。父辈关于中国的记忆,建筑师在中国的游历以及他自己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领悟,使得他的设计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智慧。

    “古为今用”是世博会尼泊尔馆的一个特色,该国展馆有一个名字叫“阿尼哥中心”。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名称?原来,尼泊尔在如何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中国与尼泊尔”两大概念时动足了脑筋,最后终于请出了“阿尼哥”。阿尼哥是出生于古尼泊尔的大族,忽必烈十分重用阿尼哥,在至元十年(1273年)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命他统管十八个四品以下司局。元代京城重要寺庙、塔、道宫、观塑像多出其手。尼泊尔馆以纪念阿尼哥来阐述主题,说清了中尼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历史,又说清了城市建设与文化的关系,可谓独具匠心。

    他为我用

    世博会沙特馆是整个世博园区中最大的外国国家馆,外形犹如一艘“丝路宝船”,其设计思想源于1000多年前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场景,而这个“月亮船”却出自于中国建筑师王振军之手。

    沙特专门组织了沙特馆的全球海选方案,从第一轮淘汰剩下40多个方案,第二轮筛选剩下9个方案,王振军主持的三个方案有两个位列其中。最终,深得沙特方钟爱的“月亮船”作为上海世博会沙特馆方案被确定了下来。这是中国规划建筑界再一次走出国门。从表面看,是中国建筑师的设计被沙特购买了,但从文化和创意等精神层面理解,这也可以看作沙特馆被“中国创意”所吸引。

    在日本馆“紫蚕岛”,你还将体味中国经久不衰的昆剧和日本传统艺术“能剧”,两者将同台演绎中日合作拯救濒临灭绝的朱?;在新加坡的“音乐盒”中,你将见到深受新加坡和上海两座城市市民喜爱的新型兰花???石斛兰;智利馆的“时空之井”将带你从世博场地“穿过”地心直达智利美丽的风景;在浙江安吉,中国竹乡制作而成的印度“大穹顶”又将告诉你什么是“万象和谐”;还有波兰的剪纸、墨西哥的风筝,世博场馆的亮点随处可见,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情结”举不胜举。“当你怀揣一颗发现的好奇心去淘宝,震撼、乐趣与感悟亦会由心而生,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吴志强说。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