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夭 中国建筑究竟怎么了?
“短命建筑”被误读了?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某论坛上直言中国建筑界的现状,并指“中国建筑只有30年寿命”。此论一出,新闻热度直逼王家岭救人事件。这并不出人意料,好好的一个建筑,刚到而立之年就无端夭折,令人痛惜。昨日,住建部官员回应此事,称仇副部长这一发言被人误读,发言所指是被拆建筑的平均寿命,而非全部建筑的平均寿命。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仇保兴言论主要是针对很多没有到使用年限就被拆除的建筑,因此主要是批评规划建设没有远见。从仇保兴发言的前后语境来看,这一论断的确是指向建筑的规划问题而非建筑的质量问题。并且,据报道,目前国家对建筑寿命的统计还没有参考值,这一数据因而也并没有权威确认。
那么,所谓的短命建筑难道是被误读了吗?既然是误读,为何现在仍是民众关注的热点呢?实际上,就算仇保兴并非对建筑质量开炮,这一言论也非常震撼。我们要注意的是仇保兴所说的被拆建筑的寿命“30年”恰好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时间,这是经济高速发展、也是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时间段。过去的30年,我们确实看到大量老旧建筑被推土机赶出城市,高楼大厦繁殖的速度几乎和中国GDP的增速一般迅猛。从这个角度说,“短命建筑”有其合理性,但肯定这个合理性并不代表可以否认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仇保兴在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的讲话,不也正是提醒我们去重视中国建筑的问题么,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经占到世界的30%-47%,难道这还不可怕吗?
一方面我们应承认城市化进程中短命建筑产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短命建筑所揭示的问题。实际上,盲目拆迁导致的短命鬼可不只是建筑,道路、桥梁等各种公共工程不都出现了么?各地隔段时间都要出现所谓的“第一爆”,建得好好的大楼被炸掉为某些规划腾位置。
而民众对短命建筑的误读也绝非毫无理由,他们认为是建筑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建筑寿命短,虽然是误读,但这一误读恰恰反映了民间的直观印象:这两年“楼歪歪”和“楼脆脆”见得还少么?
中国建筑业一直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政府的盲目拆迁和盲目建筑,一是国内房屋自身建筑的质量问题。这二者看似属于不同指向的问题其实有内在联系,因为政府行为中最受诟病的是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经济发展和“土地财政”大拆大建;二是大量政绩工程。前者赶时间赶进度,拆迁凶猛,建房也凶猛,自然免不了出现某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后者也是为了某些领导的政治前途而造的短期工程,快上快下,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规划,某些政绩工程完全就是面子工程,质量如何自然也是可想而知。(朱迅?)
编辑: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