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盆养”何时替“盆栽”

2010-04-15 18:34:35    作者:韩益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在未来三五年内,盆养牡丹将成为催花牡丹的主要生产形式,这是近日记者从相关科研人员、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听到的一致声音。

  这里所说的盆养牡丹有别于目前常见的盆栽催花牡丹。“传统催花牡丹是在春节前三四个月,将牡丹植株从地里挖起栽到盆中,通过催花处理供应上市,整个盆栽时间仅三四个月。盆养牡丹则是在牡丹种苗期就栽种上盆,经过一个冬季和夏季的养护,在秋天催花,年宵上市。采用这种栽培方式,牡丹上盆养护的时间通常在15个月至16个月,比临时上盆几乎多了一整年。”河南洛阳天盛盆养牡丹公司总经理张松峰向记者解释了盆养牡丹的具体模式。

  盆养模式符合产业化需求

  为什么盆养牡丹会成为催花牡丹的主流生产模式?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政安博士告诉记者:“盆养牡丹能够实现牡丹盆栽产业化。在日本,每年产出180万盆牡丹,采用的就是这种生产模式。”像其他中高档盆花一样,盆养牡丹从种苗期就上盆,方便企业统一管理,控制植株规格,提升产品整齐度,而这正是规模化生产所必备的条件。

  此外,盆养牡丹催花品质明显好于传统催花盆栽牡丹。从2005年就开始摸索盆养牡丹生产技术的张松峰分析,早早上盆的牡丹植株,一旦养护成功,跟临时上盆牡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根系。经过一年多盆养的牡丹,植株根系健壮、根毛丰富、水肥吸收好,从而使植株盆上部分表现明显好于临时上盆的植株。到了催花的时候,盆养牡丹比地挖上盆的牡丹更易催花,且催出的花也要大得多。

  技术门槛高拦住推广路

  虽然盆养牡丹优势明显,但推广缓慢,关键在于技术。从地栽转向盆养,对牡丹而言就像“裹了小脚”,处于“亚健康”状态,再经历冬季和夏季的逆境气候,传统养护方式无法让牡丹健壮生长,要在年宵期间长成枝繁叶茂、花大色艳的理想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要交“学费”的生产方式让很多企业却步,坚持下来的张松峰到现在依然记得,第一年试种2000株盆养牡丹,结果不到300盆勉强能看,当时光牡丹种苗就要30元一株,他不仅没赚钱,还赔了不少;第二年试种5000棵,依然只有几百盆能面市;第三年,除了买种苗,他连工人的工资都付不出了。但在这几年中,张松峰看到了盆养牡丹的品质优势:“虽然当时植株整体卖相跟传统方式没有太大区别,但花期明显比传统方式要长,而且催出的花也相对大一些。”

  现在,天盛盆养牡丹公司生产的盆养催花牡丹年产量在1万盆左右,每盆批发价在160元左右,小规格的也能卖到110元,而传统模式生产的催花牡丹想卖到一半价钱都很困难。看到差异后,洛阳一些花农开始小规模生产盆养牡丹,但技术和品质都还不稳定。

  产学研结合加快模式完善

  看到“天盛”牡丹的成果,政府及科研单位也开始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日前,河南洛阳市牡丹开发管理办主任金志伟表示,管理办计划在两年内投入五十万元,用于盆养牡丹的技术支撑,资金将分别投放给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牡丹研究的河南科技大学教师侯小改告诉记者,为探索盆养牡丹栽培技术,学校项目组针对轻基质、种苗质量、配方施肥等产业化要求已展开研究。张松峰也表示,这两年,公司将从种苗到最后成品花逐一规范生产,细化技术,并在管理上引入激励机制,为今后进一步规模化生产夯实基础。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