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低碳城

2010-04-19 17:40:35         来源:海口晚报     浏览次数:

  如果认真寻找“低碳”两个字在中国城市中打下的烙印,会令人大吃一惊:几乎所有省份都有城市提出过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其中甚至包括煤炭输出大省山西。在这些城市中,走得较快的有河北的保定、江西的南昌、广东的珠海以及上海等城市。2010年初,一度传出广东、南昌、湖北、重庆、保定被批准为中国第一批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区的消息,这让不少意欲抢夺“首批低碳试点”头衔的城市大为紧张。但最后该消息被证实为误读。

  中国城市对“低碳城市”的争夺源于2009年8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中国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接着,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国家接下来计划在十几个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随后,中国各地城市迅速掀起了争夺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的热潮。目前,广东、北京、上海、保定、合肥、南昌都已经向发改委递交相关方案。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得到国家批准,但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以“低碳城市”自居。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低碳梦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中国城市青睐“低碳”名片?这到底是一种环保意识的集体觉醒,还仅仅是一场作秀?有舆论认为,不少城市只是在跟风。

  “我感觉现在也就是媒体在喊口号。”在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的沙小姐说,在她家附近的一个户外广告牌上,小区的开发商正在宣称自己所建造的小区如何低碳,但沙小姐说,她自己就住在小区里,但并没有享受到任何“低碳”的感觉。不过,环保界人士认为,目前人们对低碳形成共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在具体行动上仍有进步的空间。

  记者采访了多个致力于绿色环保活动的组织,他们大都肯定这些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对其动机多少存有异议。

  “大部分中国城市打出低碳口号,很多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扶持,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研究总监喻捷含蓄地向记者表示,大部分中国城市提出低碳目标都站在“发展的角度”,虽然国外也是如此,但中国的情况“更加突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陈冬梅,也对中国众多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表示了隐忧。“低碳城市建设不是一个‘荣誉口号’,它应该是一个具体的规划,有清晰的发展方向。”

  不过,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能为大多数城市所接受,这被认为已经是环保的胜利。专家们把这归结为人们对气候问题的认识已经形成了共识。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就表示,中国城市热衷建设低碳城市,这跟全球气候形势的严峻性有关。“人们都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要避免这个后果,就要对这个情况加以控制,减少碳排放,而低碳是应对我们所面临挑战的一个出路。”她认为,就这个意义来说,就不能说这些城市是在作秀。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博士也认为,众多城市争相建设低碳城市,首先是因为现在相当多的国家和民众都已经认识到了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对人类的未来影响很大,低碳生活才是人类的出路。“对气候问题的共识已经形成。”朱华友说。

  2009年之后,几乎每个中国城市都有了一个低碳梦。“低碳是一个方向,这代表了未来的经济制高点。”杨爱伦说,中国的城市正在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些城市“都在贡献一些不同的点子、经验,乃至是教训。”而这些,对中国城市低碳梦的实现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城市的低碳经验

  尽管众多城市对建设低碳城市抱有雄心万丈,但现实是,由于低碳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并不清晰,其内涵、外延和标准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少城市的低碳梦无法很快变成现实,也无法对正在进行建设的低碳城市进行准确评判。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概念不明晰和起步较晚,国内还没有可称之为样本的低碳城市。“国内的城市在这方面还都在学习,毕竟这个概念的出现还没多久,在概念上、内涵上、指标上都还不清楚。”喻捷说。但在这些积极发展低碳的城市中,有一些走得比较早,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供业界观察。比如上海以及河北的保定。这两个城市都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低碳试点城市。

  “WWF目前只有两个试点城市,就是保定和上海。”陈冬梅说,“当然,我们的工作也是有局限性的,一个机构、一个城市不太可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模板,我们只是一直在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

  按照陈冬梅的说法,保定和上海是两个完全不同特点的城市,因此,在建设低碳城市时,他们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虽然保定市是河北人口最多的城市,但与上海相比,保定中心市区的人口只有100多万,只能算是一个中小规模城市。正是因为其“小”,让保定在低碳发展上更有优势。“保定的规模决定了它更容易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事实证明也是如此。”陈冬梅说,保定形成具体碳减排目标的时间比国家碳减排目标提出的时间还早了两年。围绕这个目标,保定又出台了具体的规划,包括在交通、建筑、工业、招商、科研、教育和一些大的城市改造规划。除此之外,保定还有光伏、太阳能等低碳产业。保定在产业方面的低碳尝试获得了普遍认同。“保定的产业已经发展,在意识上还比较创新。”喻捷说。因此,在保定的开发区,每天都可以看得到低碳经济的成长,“总是有新的企业和新的项目入驻,每天都有新变化。”

  不过,保定也有自己的问题。保定生产的低碳产品大都出口,如何在城市内部也加以利用还是个课题。此外,保定的低碳建设除了在新能源产业上已经得到实际发展外,诸如城市交通、建筑的低碳项目还在做规划,尚未进入实施阶段。喻捷表示,这样就非常难以评估它的低碳成就到底有多大。

  而在WWF的另一个试点城市―――上海,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人口近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我们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陈冬梅说,因为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与政府合作来推动相关的低碳工作。由于上海市下属的区政府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主张,因此他们的工作是从区开始着手的。除了在公共建筑上推行在线能耗监测系统外,他们还打算和本地银行合作,在金融体制上做一些尝试,包括建立市场化机制推动低碳交易,让低碳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商业化机会。

  从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经验中,不少专家都认为,把低碳建设和城市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是比较好的方式。“低碳城市的建设有不同的模式,应该与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杨爱伦说,除了保定和上海,她认为,成都在低碳生活方式的概念普及上就做得不错。朱华友也表示,每个城市要根据自己城市的特殊之处来发展低碳。

  国外成功样本

  由于低碳概念率先出现在西方,中国城市在低碳建设道路上小心前行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已经挟科技力量和理念普及走在了前面。几乎每一个专家都能说出一个自己心中的外国低碳城市样本。

  “在国外,做得好的城市有很多。”朱华友说,“比如丹麦的哥本哈根。之所以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一块做得很好,在老百姓的能源使用、公交系统和风力发电上,都有一定的成就。”

  2009年3月18日,哥本哈根提出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个零碳城市。哥本哈根的措施包括加大在风力涡轮机项目上的投入,让风力发电成为主要能源;推广电动车和氢动力车,让这些车免费停放并免费在街角充电;通过使用生物质能源等使发电厂的碳排放降为零;鼓励市民对绿色能源开发投资等等。

  除了大名鼎鼎的哥本哈根,一个英国伦敦郊区的社区也受到了陈冬梅的推崇。“住在这里的家庭,楼房冬天不需要供暖,夏天不需要供冷,他们通过楼体的设计、建材的选择,不用家电,就让房屋处在一个很舒适的居住条件下。在照明上,他们采用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生物质发电;交通上,这个社区没有停车位,但有公共租车,这样就减少了每个人购买车的可能性。”

  喻捷则介绍了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计划在2050年建成零碳城市,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斯德哥尔摩就已经开始了环境保护行动,已经形成完善的政策决策执行体制,每个环节都会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已经成功实现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计划2050年去除所有的化石能源供给。斯德哥尔摩在建筑节能上,地产商要通过绿色建筑标准审查,由斯德哥尔摩能源中心提供专业支持;自行车专用道,使68%的市民都能骑自行车上下班,75%的公共交通以可再生能源为燃料,7万辆汽车使用新能源。除此之外,还有低碳社区和公众教育计划,低碳城市建设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往往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具有可操作性,最主要的是,他们通常不具备“口号”式的噱头,这让专家们感到实在。

  我国应该怎么做

  在总结国内经验的情况下,如何与国际经验结合起来,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国外来看,低碳城市的建设首先是要确定碳排放源在哪里,这是第一步。其次,要弄清楚城市进行碳减排的潜力在哪里,包括技术和成本上的潜力。”喻捷表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个城市要在制度创新、政府机构设置上下一点功夫。

  陈冬梅则表示,一个城市的低碳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城市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比如国家的目标是40%-50%,城市给自己的减排目标又是多少?10年、20年、50年后,这个城市的碳排放情形是怎样的?居民怎么享受碳排放成果?相关项目怎么设计,怎么规划,都应该包括在其规划中。”她表示,一个城市要建成低碳城市,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目前的碳排放水平,以及目标中的未来碳排放水平。“这个数值之间的差距,就决定了你要采取哪些行动来缩小差距,实现目标。”

  不过,在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的难度还是很大。尤其是在国家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以后。“比较矛盾的一点是城市与国家的减排目标之间的关系。”喻捷说,在国家减排目标公布后,每个城市都已经从国家那里领了减排指标,单单要实现这个目标都已经比较吃力,如果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提高,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鼓励措施。

  陈冬梅则对国内出现的一些苗头感到不安。“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首先是其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前阵子看到报道,说中国如果想保证劳动力就业,GDP必须达到8%,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我并没有去分析GDP达到8%是否必要。但如果我们的政府决策者都被这样的逻辑所左右,他们就不会单纯地看低碳的发展了―――他们只会在整个经济情况稳定的前提下才会考虑低碳。因此,我们不能用理想化的方法来操作低碳城市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国际经济不景气,政府开始更多将重心放在国内消费力的拉动上,陈冬梅表示,如果处理不当,这也容易形成误导。“比如说北京,目前北京本身的交通状况已经非常恶化了,汽车保有量逐年大幅增长,但北京现在还不断鼓励市民买车。”她认为,这就是非常严重的误导,为了消费而消费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也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碳排放。

  由于想走低碳道路的中国城市越来越多,不少城市也在积极做规划和行动方案,但大部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一些重复建设:一些起步较早的城市已经做过的尝试,起步较晚的城市又重做一遍。

  WWF表示,他们希望未来能构建一个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形成资源共享,“让这些城市认识到,到底哪些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哪些是必须关注的,他们就会知道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除了城市和政府,一些国际机构和一些大财团也很关注低碳。建成信息网络能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合力。

  对海南以及海口如何建设低碳示范省和低碳城市,喻捷说,“因为资源和地区不一样,跟别人比是很难比的。比如北京和海口就不能比。这还要看你有什么资源,是煤炭资源,还是水能、风能资源?因此只能自己跟自己比,跟原来的发展路径比。”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