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建设特色城市园林绿地

2010-04-21 21:59:06    作者:韩炳越 陈萍     来源:《建设科技》     浏览次数:

  因地制宜 建设特色城市园林绿地

  ??西部两城市园林绿化调研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所  韩炳越 陈萍

  为了国家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的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编写组制订了详细科学的调研计划,我们针对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选择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市和青海省的西宁市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了实地踏查、走访、问卷调查、会议座谈等形式,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两个城市均多风沙,土质贫瘠,缺水干旱,立地环境较差,植物生长困难,但经过多年的园林绿化工作,两城市均取得了较好的园林绿化效果,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克拉玛依??突出乡土植物应用与防护林建设

  1. 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一座在戈壁荒原上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城市,属典型的大陆性半荒漠气候,晴天多,日照强,冬夏温差大,素以风大、高温、干旱、植被稀少的恶劣自然环境而着称。经过50年的建设,昔日的蛮荒之地已变成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美丽城市。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 注重乡土植物应用

  克拉玛依编制和实施了《克拉玛依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市区常用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如天山野草莓已引种成功,作为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广泛推广,更作为屋顶花园绿化植物的主打品种。榆树作为防风沙的主要树种在城市绿化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防风林、行道树、绿篱、垂直绿化、庭院绿化的首选植物。乡土植物的充分运用,使得克拉玛依形成了自己的园林绿地景观特色,也做到了节水、节能,节约绿化资金,减少损耗,取得了极大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防护林带建设

  作为位于风大、沙多的戈壁滩上的城市,城市外围生态防护林带的建设是历代克拉玛依园林绿化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随着城市的发展,建市之初的多条防护林带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园林绿化部门随之加大了新的城市外围防护林带的建设,防护林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列,为城市遮挡风沙,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现种植的千米防护林带位于城市建成区外,形成了包围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重点建成了以西北生态防护林、阿依库勒水库景区生态防护林、独山子区城北生态防护林、白碱滩区城北生态防护林为骨架的城市生态防护系统,总规模达10万多亩。实施了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野生植被封育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公益林和荒漠灌木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不但阻止了沙漠的逼近,还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克拉玛依的年降雨量由过去的不足100毫米上升到170毫米,年蒸发量由3000多毫米下降到1800毫米。构建形成了城郊统筹的大环境绿化体系,成为克拉玛依市园林绿化的一大亮点。

  4. 构建城市绿地体系

  克拉玛依组织修编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按照绿线管制制度严格实施。建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主线,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公园、小游园、居民区、单位庭院绿化为重点,点、线、面、片相结合,乔、灌、花、草巧搭配,绿量充分、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近年来,克拉玛依建设了特色鲜明园林景观。克拉玛依河两岸带状公园、文化一条街、世纪公园等景观绿化工程突出油城文化和民族特色。克拉玛依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近三年时间,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326.67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6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36平方米。各项绿地指标逐年增长。现在市民走出家门不到500米就有一处园林绿地,构建形成健全的城市绿地体系,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西宁市??引园上山,构建城市大园林

  1. 基本情况

  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地带,是我国黄河上游第一座省会城市,四面环山,三川汇聚,海拔2170-2850米,年平均气温7.6℃,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市区中、东、西部为城市建设区,北部和南部为高山,城市因有山体夹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形态,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西宁因城市用地狭窄,可建设用地较少,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当地园林主管部门从质量入手,打造高品质园林。随着城市发展,园林绿化加大了生态绿地的建设空间,从城市中局限的狭小平地空间中走了出来,采取了“引园上山”的园林发展战略,构建城市大园林。2008年9月,西宁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2. 均布园林绿地,老旧公园提升改造

  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以服务半径为控制基础,立足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服务功能强、景观效果突出的城市公园、广场、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使城区间绿地布局趋于均衡。公园绿地建设均以植物造景为主,因地制宜融入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打造内容丰富的绿地空间。因此构建形成了大小不等,遍布全城的街头绿地体系,极大地方便市民休闲、娱乐、游憩、健身等活动。

  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强对老旧公园的植物景观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工作,按照“一园一景”文化建园的理念,进行了景观整治,使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有了较大提高。

  3. 引园上山,山城园林绿化互动

  几十年来,西宁市区周边一直是荒山秃岭、缺林少绿的局面,自1989年始城市启动了西宁南北山防护林建设工程,经过二十余年的绿化工作,累计绿化面积十几万亩,南北两山植被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形成了围绕城市的绿色屏障。

  近几年,针对两侧山体的绿化工作不再是单纯的造林绿化,而是采取了“引园上山”的发展策略,将南山作为城市山地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并注重园林科研工作,使之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山体绿化工作中,大力开展了节水型绿化技术措施,大量种植抗旱性强的植物,提高了树木成活率,降低了养护成本。现已建成1000余亩的南山公园,包括野生动物园一处。城市绿化与山体结合已显现规模效应,南北两山绿树成荫,形成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城市处在绿树环抱中,市民和游人在南山游赏观景、休闲活动、登山健身,更显活力与生机。“公园上山”使得两侧山体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拓展了市民活动空间,得到了广泛好评。城市园林建设与山体绿化有机结合,促进了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园林事业的发展。

  4. 政策保障,推进园林事业发展

  为推动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西宁市出台了一系列绿化法规和政策,如:《西宁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条例》、《西宁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西宁市城市广场管理条例》、《西宁市绿线管理办法》、《西宁市林业管理条例》、《门前绿化三包责任制规定》等,有力地保障了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至2009年,西宁市已有各类林地460.3万亩,城市绿地率达35.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极大的推动了园林事业的发展。

  结语

  综合分析两城市园林绿化成功的经验可知,均根据城市气候、土壤、植被条件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研究,因地制宜的制订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策略,着眼地域特色,尊重地域特征,建设特色城市园林绿地。在城市三绿指标逐年上升的基础上,城市绿地的品质同样得到了较大提升,新建城市公园绿地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呈现全新的面貌,得到了市民的认同和称赞,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摘自《建设科技》 2010 NO.7  转载请注明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