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花牡丹种苗生产步向集约
在全国各地牡丹花次第开放之际,牡丹产业也成为业内广为交流的话题,尤其是如何规范化生产催花牡丹。大家一致认为,种苗是一个产业规范化的基础,要使催花牡丹规范、标准,得先从种苗生产抓起。对此,我国牡丹主产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已经开始推进一系列举措。
催花牡丹种苗生长期较长,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反应滞后,苗市一度跌宕起伏。洛阳市土桥花木种苗有限公司从事牡丹种苗生产十多年,是当地起步较早的种苗规模化生产企业,总经理李龙章谈起这些年的种苗市场不免感慨:“公司在鼎盛期生产规模达到1500亩,大量产品上市时却逢苗市低谷,养了三年的苗只能卖两三元一株。最近两年,种苗市场总算有所恢复,价格也逐渐回升到20多元一株。”同样的行情,在另一个种苗主产区菏泽也存在。
原来,在2000年前后,牡丹产业开始规模化发展,市场种苗需求旺盛,吸引了大量花农和一些行业外人士注资牡丹种苗生产。2002年前后,全国牡丹种苗生产面积处于鼎盛期,可三年后产品上市,供应远大于需求,市场进入了低谷。菏泽市曹州牡丹园工程师刘爱青分析,一株小苗的成本通常需要四五元,花农再生产三年后作为催花种苗出售,如果价格在10元以下,基本是亏本的。李龙章也算过一笔账:对于企业而言,一亩地通常种植1500株至1600株苗,买小苗需投入1万元,三年生产投入1.5万元,加上质量不过关的损耗,上市种苗价格如果在20元以下很难赚到钱。
严峻的市场行情逼迫很多花农和不太了解牡丹产业却贸然注资的企业退出了生产。菏泽市牡丹研究所负责人赵海军表示,2005年至2007年,牡丹种苗生产大转折,部分专业生产商抓住机会,发展牡丹标准化生产,促使种苗生产从粗放的“规模小、品种全”模式,逐渐向单个品种有规模、品质有标准的方向转型。菏泽政府也在推进牡丹分株苗、嫁接苗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希望通过以点带面,推广种苗生产标准化。目前,这一举措已显现成效。刘爱青表示,以前需要种苗时,都要去一家家找,某个品种虽然有量,但种苗质量差异大,整齐度差,最终影响催花牡丹的出圃性状和批量销售,现在可以集中到种苗大户采购,上述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全国牡丹种苗生产规模约是鼎盛期的三分之一,种苗价格在2009年突破了二十元。刘爱青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催花牡丹种苗价格还将有一定上升,而且不同品种价格会呈现差异,像这些年在年宵市场上表现不错的‘乌龙捧盛’,由于种苗生产量大,价格在20元左右;而像‘大富翁’、‘富贵满堂’等这两年表现不错的品种,种苗价能卖到35元一株,这一价格今年还将有所上升。
牡丹种苗在集约化生产的同时,科技引入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生产出不同规格种苗的举措也已开始推进。洛阳天盛盆养牡丹公司、洛阳市土桥花木种苗有限公司等正在摸索种苗的容器栽培生产流程,从轻基质的利用、营养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逐一改进。土桥花木种苗公司还开展了牡丹种苗组培的研究。菏泽牡丹种苗企业则对小规格种苗生产和催花技术展开了研究和实践。“盆沿以上20厘米至30厘米株高,有三五个花蕾,同时能开放两三朵花的矮化产品,打开礼品市场潜力大,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刘爱青透露。生产集约化和科技引入正在牡丹种苗生产中显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