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借世博“蹿”高不止一二步
世博令上海基础设施提前跨越10~20年
众人翘首以盼的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已经在浦江两岸盛大开幕。世博会在向人们传递未来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在真实地考验着这座中国人口最多、城区人口最稠密的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刚刚过去的3天既是世博开放的“指定日”,又恰逢国内“五一”小长假,世博园每天接待的参观游览量均超过20万人次,而上海两座国际机场高峰时段每小时的航班起降则超过130架次。从实际运转效果看,上海已经安然度过世博开幕初期的流量高峰。
作为世博历史上第一次将园区设置在市中心区域的世博会,上海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更显得来之不易。它的幕后英雄是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提前10~20年的跨越式发展。
到世博会开幕之际,上海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767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快速路达到145公里,中心城及黄浦江地区形成4座大桥和12条隧道的越江道路体系,整体路网容量较两年前增长了30%。上海13条地铁线路,总长度已达420公里,上海由此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城市。而随着2010年3月投资总额高达115亿元的虹桥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的正式启用,上海地区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一举超过7000万人次,使得上海一跃成为世界顶级航空枢纽。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因此认为,世博会“使上海提前20年完成了交通现代化”。
由于与奥运会由城市主办不同,世博会的举办模式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具体城市来承办。因此对上海而言,世博会等于给了一次借助国家力量的东风实现区域和产业升级的难得契机。在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世博会的这种提振作用显得尤其突出。
世博园区横跨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卢湾区和浦东南部沿江地区,这里曾坐落着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辉煌冶金、机械、造船等重工业企业,
然而时移世易,这一老工业地带却逐渐落后变成了发展较为薄弱的“短板”。世博园区周边38条高标准配套道路的全部建成,实际上标志着对卢湾和浦东南部沿江地区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升级。黄浦江南面的滨江沿线可望由此告别传统工业而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中后来居上,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世博基础设施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显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曾表示,上海世博会的建设投入预计为180亿元,世博会期间的运营投入预计为106亿元,总投资约为286亿元。然而如果计算国家对上海世博全力支持的大账,与世博相关的投资数额将远远不止这些。东海证券的分析报告就指出,对于重点项目而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间接投资和各类配套服务,一般可以达到直接投资的8~10倍,因此上海世博会的总投资额可能高达2500亿~3000亿元。
4月23日,在国家电网召开的服务世博供电保障发布会上,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人就表示,国网公司全力支持世博的28项世博保电工程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总投资额达155亿元,不仅可以保证按照世博园区内预计用电负荷的两倍以上实施供电,而且全面应用了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此外据记者了解,来自电力、通讯、能源行业的上千支抢修队伍和数万名各类专业运行保障人员,也将在世博会运营期间随时待命,第一时间承担服务和检修工作。在世博建设高峰的去年和前年,世博会主要场馆所在地的浦东新区,俨然成了各式各样工程机械的博览园和竞技场,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高歌猛进,2008年仅总长96公里的世博配套道路建设总投资就超过347亿元,而该区在2009年实现GDP增速由一季度3.3%到全年10.5%的“V”形反转,高于上海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世博投资更是功不可没。而据上海财经大学专家测算,自成功申博以来,世博会平均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作用约为2%左右。
软实力和硬设施同样看重
对于任何一座完成时或进行时的“世界城市”而言,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支撑其运转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世博会对于交通、能源、通讯等设施的全面升级,是它带给上海的最直观效益。不过素来精明的上海人更为看重的也许是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每年都要举办不计其数的各类博览会、交易会,这些展会往往被所在地政府当作招商引资的平台,被企业商家作为开拓发掘市场的机会,上海世博会却志不在此。“世博会到底能产生多少效益,这个经济账见仁见智,也不是主要目标”,陈信康表示,“它对上海和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一次形象广告,同时也使国民在言行举止中意识到中国在世界上所担负的责任。”
自上海成功申博成功后的7年时间内,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数量从89个猛增加至156个,这些新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得本届上海世博不仅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博览盛会,也成为迄今为止参展国家最多的一届世博。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承诺对不发达国家参展提供援助计划的因素,但中国以及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的上海日益提升的政治经济地位则是最关键的因素,这让发达国家同样也怠慢不得。
美国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例子。由于不允许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和参加世博会,美国决定是否参与世博会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和商业前景的考量。2000年,美国就缺席了在德国小城汉诺威举办的世博会。然而本届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却一举筹集到近6000万美元的资金。对于如此巨大的反差,上海世博会美国馆负责人艾伦的解释可谓简单却意味深长:“因为这是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
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一次全人类最高最新的科技和艺术成果的展示盛会,世博与上海的零距离接触,所引发的发展观念革新更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世博会是上海虚心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的机会,上海应该推动包括清洁新能源等在内的城市的技术进步及产业转型。作为上海世博园区景观项目的主要设计师之一,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也表示:“上海世博会不是向世界炫耀中国国力的强盛,也不是张扬建筑的华丽和造价昂贵”,他认为最重要的通过种种创新的节能环保建筑设计理念,传递和展示中国对待环保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改善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并告诉城市居民应以何种方式对待环境和自然,对待生活和发展。
虽然世博会开幕仅仅4天,但上海已经在积极思考“后世博”时代。上海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思考拿什么来保证未来持续发展。世博会让就业、交通、人际关系等都有了比较积极的改善,城市管理水平也应该从世博中受益而有显著提高。”上海市一位区县负责人表示,“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和管理创新,把世博会运营过程期间的这些临时性做法变成经验,推广开来。”对此,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认为世博会的效果应是长期而深远的,“世博会使市民受到震撼,得到文化的洗礼,促进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产业的升级,它对中国和上海的发展将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可能在二三十年后才会完全体现出来。”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