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

2010-05-24 16:52:30         来源:价值中国     浏览次数: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业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国外如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大,大宗农产品如小麦、大米等已实现机械化耕作,品质好,成本低,富有竞争优势。作为对策,我国应进一步寻求高附加值、创汇型的种植业。花卉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品种改良、贮存、运输等环节的问题,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14.75万公顷(包括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关行业,而国际上花卉业与苗圃业等是分开统计的,如荷兰生产面积8000公顷仅指切花、盆花和观叶植物),销售额160亿元,鲜切花产量达38亿枝(1991年全国鲜切花产量仅2.2亿枝),销售额24亿元;盆栽植物8.1亿盆,销售额52.5亿元;观赏苗木18亿株,销售额65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

  中国幅源辽阔,气候地跨三带,是世界公认的‘花卉宝库’。因此无论从我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还是从市场的广阔前景分析,花卉产业必将成为新兴的“效益农业”之一。著名花卉专家、中科院院士陈俊愉教授提出,中国要从被动贡献的“世界园林之母”,努力转变成主动向国内外奉献中华名花的“全球花卉王国”,“21世纪中国必将成为世界花卉强国”。

  中国目前的花卉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平均每公顷产值为11万元(约合1.34万美元),单位面积产值仅仅是荷兰的10.36%。花卉种植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化,档次、质量低,各地生产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设施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市场上往往出现生产旺季产品滞销,冬、春节日消费旺季缺货的现象。为迅速摆脱简单的农事化操作模式,向集约化、现代化生产过渡,取得花卉业应有的经济效益,结合分析国内鲜切花生产和市场现状和发展对策,可见以下趋势:

  1、品种结构向高档化发展,价格日趋合理

  近年来大量引进并生产优新品种,鲜切花如非洲菊、鹤望兰、百合、郁金香、鸢尾、热带兰、高档切叶等;盆花如凤梨类、一品红、安祖花、蝴蝶兰、大花蕙兰等,品种逐渐高档化,花色则多样、淡雅。花卉市场的价格稳中有降,尤以香石竹、月季等大宗鲜切花产品的降幅较大(应视为合理性的降价),分别达30%和50%。

  2、产业化区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场

  从国内花卉的生产格局和中远期发展趋势来看,鲜切花生产将以云南、广东、上海、北京、四川、河北为主;浙江、江苏等地的绿化苗木在国内占有重要份额;盆花则遍地开花,并涌现一批地方优势名品,如江苏华盛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广东的兰花、福建的多肉植物等。目前,昆明、上海是香石竹、月季和满天星等的主产地,云南省鲜花种植面积就已发展到2.4万亩,鲜切花产量达22亿枝;广东则利用其气候优势大量生产冬季的月季、菊花、唐菖蒲及高档的红掌、百合等,成为国内最大的冬春鲜花集散地。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些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必然出现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

  3、重视优质种苗、种球基地的建设

  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投资1200万元建起80亩种苗繁殖基地,年生产香石竹种苗500万株;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中心生产的花卉种苗包括香石竹、满天星、非洲菊和彩色马蹄莲等10余个种类100多个品种,年销售种苗1200万株;辽宁、浙江、甘肃等省利用冷凉地气候或山地气候资源,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动农民繁育种球及育苗等,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批新兴的国家级花卉产业化基地,均起点高、规模大,集科研、生产、开发于一体,提高了优质种苗、种球生产的国产化供应能力。

  4、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种花深入人心

  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看,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而我国低于50%,花卉业更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农业产业。“九五”期间,我国的花卉科技人员,经不懈努力,在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保护地、现代化温室的应用和改进;观赏植物的无土栽培、化学控制、生物技术、无毒种苗繁育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十五”计划中又将加强育种和新品种的引进、建立低温流通的综合保鲜体系、工厂化育苗及设施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列为重要内容。

  5、建立起全国性网络的流通体系

  国内的鲜花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全国花卉市场1200多个,昆明、广州、北京、上海、福州、成都等主要花卉消费城市,均建立了大型的花卉批发市场,地方性的花卉市场也不断出现。各大、中城市和县镇的花店大量涌现,国内花店发展到14000多个。

编辑:just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