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科院专家张星耀谈森林病虫害防治

2010-05-24 18:44:39    作者:王建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根本途径是保证树木和林分的健康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其消长取决于病虫种类、寄主植物、生态环境和人为活动四大要素。究其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的影响;人工中幼龄纯林比例过大,林分结构不合理,抚育措施不及时;综合防治能力不强。其治理对策,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林业生产全过程管理;加强检疫和测报;加强森防基础建设;对重点病虫害实施工程治理,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森防科学技术水平。

  在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到来时,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森林病虫害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病理学首席专家张星耀研究员。

  记者: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怎样,南北有何差异,如何应对?

  张星耀: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火灾”,其发生面积是森林火灾的214倍。我国林业年均总产值约1万亿元,但因病虫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45亿元。林木生长量年均损失高达170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年产量的24.4%。

  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种类不同。目前,我国南方主要是松材线虫病、松树枯梢病和松毛虫,北方主要为阔叶树的溃疡病、烂皮病和天牛病。严格执法检疫是预防松材线虫病的根本性措施,而溃疡病和烂皮病以及枯梢病的防治核心是适地适树和健康经营,天牛类害虫的防治难度较大,合理的树种配置可以减轻危害。

  记者:若再遇到我国西南5省(区、市)持续干旱这样的情况,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注意哪些方面?

  张星耀: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森林病虫害是以松树为主的多种食叶害虫,如松毛虫、松突圆蚧、松叶蜂和松材线虫、松枯梢病、松针褐斑病等。

  如松毛虫暴发。因为高温干旱,自然死亡率低,其生长发育很快。早春本是林木生长期,此时高温干旱导致林木生长衰弱、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失调,抗病虫能力低。加之人工纯林面积大,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松毛虫等有害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松毛虫暴发具有周期性,如广西松毛虫发生周期一般为4年~5年。自2006年较大规模发生后,近几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经过几年的虫口基数累积,也为其全面暴发创造了条件。具体应对措施是全面封山育林、改造虫源地。对松毛虫重度、中度危害的林区,采取喷施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降低虫口密度;对轻度危害、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采用封山育林、喷洒白僵菌、招引益鸟等措施;同时采用人工采茧、灯光诱杀成虫等方法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松毛虫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其他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最为常见的是松毒蛾,因与松毛虫发生期基本一致,形成协同危害。由于树木生长衰弱,会引起一些寄主主导性病害,如松梢枯病、松流胶病等的发生。同样,由于气候变暖,松林也会遭到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病和一些寄生性虫害,如椰心叶甲、松叶蜂等的危害。

  在贵州和重庆地区,松毛虫、松叶蜂都是本土病虫害,可采取常规防治措施,在监测灾情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预防准备,加强灾后林分经营管理,提高树势和林分抗性。要重视和注意的是,干旱持续将导致云南林分整体抗性减弱,可能会发生小蠹虫类灾情,因为造成其种群大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气候条件的突然变化,它主要危害衰弱木。

  记者:防治病虫害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星耀:防治病虫害的根本途径是要保证树木和林分的健康。具体措施为: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防灾控灾自控能力;营造混交林,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使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培育抗病树种、品种,提高林木自身抗病虫能力;建立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及时做好趋势预测预警,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加强理论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创新。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