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最后的纪念碑 献给地球

2010-06-07 18:34:35    作者:李乃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浏览次数:

“我觉得我的一生是因为热爱自然而存在的。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在其中工作,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统治自然。”

??林璎

 


  林璎(Maya Ying Lin)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林徽因的侄女。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曾入选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她颁发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

  1987年,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毕业典礼上,她以“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

  “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早在21岁时,林璎就因设计越战纪念碑一夜成名。从战争到民权,从女权到种族平等,针对美国的历史性议题,她又先后创作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妇女之桌”,以及为纪念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创作的7件雕塑装置组合“汇流”。

  这些声名赫赫的纪念碑都是应邀之作,“但是我愿意创作最后一座纪念碑,它集中体现了我成长时期乃至今天仍是最重要的问题:环境以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什么在消逝”是林璎第5座、也是最后一座纪念碑,这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多媒体互动装置,在全球不同地区,经由不同媒介,运用声音、影像、雕塑等各种创作手段共同实现。

  “纪念碑的主题是关于物种灭绝。我们存在的这个星球正面临着‘第6次大规模生物灭绝’,这是唯一一次由人类活动而非灾难引起的大灭绝。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植物毁于人类之手。按此速度,有人预计,100年后世界上多达30%的动植物将不复存在。”

  风景里长出来的作品

  上世纪40年代,林璎父母由中国举家迁往美国,在俄亥俄州一片竹林深处安家落户。林璎常常在林子里远足、骑车,享受亲近自然的融融乐趣。“当时,俄亥俄州一片很大的湖区着了火,后来的清洁能源法案、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等都对我产生了直接影响。”

  环保早已深入林璎的生活。大约25年前,她就开始在设计中使用可持续、可回收的材料,“建筑不是要变得环保,而是选材上必须环保,这是对环境的义务。”工作中,她贯彻环保原则,为自己项目中的任何碳排放购买碳抵消;她对自然的信仰表现在选择的项目上,她曾参与纽约布朗克斯一家废纸回收厂的设计,建成后,这座工厂每天可回收几十吨办公用过的废纸;此外,她还担任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理事职务,同时也是能源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

  “我觉得我的一生是因为热爱自然而存在的。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在其中工作,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统治自然。当年设计越战纪念碑,当我知道建造地点是公园,就希望保持公园的完整性,建造纪念碑时,我们没有砍过公园里的任何一棵树。”

  林璎2006年的装置艺术展“系统风景”深受好评。作品《2x4风景》是由5万多块2x4英寸“积木”(由可循环建材木料砍削而成)自地面堆砌起来的硕大隆丘,随着光线和视角的变换,这个耸立达10余英尺高的人造室内山,像是迎面吞噬人的大波浪,气势雄浑。享利艺术馆馆长理查德?安迪斯赞叹道:“林缨有种非凡能力,她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自然的材料传达出复杂而诗意的情境。自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个人对大自然的力量和形体结构的热情。”

  林璎说,她花很多时间从飞机上凝视外面的风景,“在岩石构造、冰川、水纹图案、日食,以及地球的航空和卫星图像中找到灵感。”

  除了将“风景”带入室内的庞巨装置,她还创作各种小型雕塑。沙滩球状的“弃物小行星”(2009)由捡来的数千枚塑料瓶盖组成,使观者对这个世界过量的碎片残骸感触至深;源于地形和自然现象启发的“月相”、“雪崩”(1998)等作品,无不体现出深沉的宁静之美,仿佛传递着对大自然的无声敬意。“我的作品力图模仿地球上的自然形态。”

  关于地球的记忆

  站点1:黄石公园,美国第一国家公园

  站点2:南极洲,第一国际公园

  站点3:青藏高原,通往天空的门

  站点4:非洲,最后一片大草原

  站点5:亚马逊河,世界原始森林

  站点6:大洋板块

  站点7:人造卫星链接??连接所有站点,对地球实施监控

  ……

  大约6年前,林璎为她“最后一座纪念碑”设计了这么一个“提纲”。

  “我想象的纪念碑不是单一、静止的纪念碑,而是能够立刻在许多地方、包括非现实的地方存在的纪念碑,它存在于互联网上。一个站点将充当同其他站点进行联系的纽带,检测和分享每一个物理站点的信息。”

  当年,林璎就设想一座能够检测星球健康的纪念碑:“从气候指示器和污染程度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丧失、濒临灭绝的物种和生命植物的状态。它们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具体地点的照片,当整个网络连接起来时,那将是整个地球的图片。”

  去年9月,这张地球“记忆地图”已有了几枚拼块。12天里,林璎有5个展览在全球开幕,她辗转于美国和中国,为艺术项目“什么在消逝”奔走。完成越战纪念碑以来,她从未这般忙碌过。

  在美国旧金山加州科学院,约19英尺长、8英尺多高的“大喇叭”矗立起来。林璎创作的这件巨型装置,外部由青铜铸造,内部排列着回收利用的红杉。整个卧式听锥体雕塑可以容纳两到三位成人,“大喇叭”的底部是块屏幕,当观者走入,可以看到一部由已灭绝物种或濒危物种的镜头剪辑而成的20分钟短片,印度洋毛里求斯岛绝踪300多年的渡渡鸟,已绝迹的哥斯达黎加金蟾蜍,濒临灭绝的帝王斑蝶、金枪鱼……整个空间里,观者还可以听到这些物种发出的环绕声响,叠加于图像的文本则描述了这些物种面临和遭遇的威胁,如全球变暖、人类捕杀等等。短片结尾,它告诉观者,这部短片播放的20分钟里,平均有一个物种在这颗星球上灭绝。林璎表示,她希望能在世界范围安装这种卧式听锥体。

  同一时期,“什么在消逝?空屋”在中国展出,作品被安置在北京一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走入其中,观者将有在“大喇叭”中的相似体验。端着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你眼前20厘米处一一呈现: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北极熊和它们赖以生存、却日渐消融的北极;大西洋中的鳕鱼,已灭绝的北美信鸽??很久之前,当它们浩浩荡荡地飞过,甚至可以遮挡住太阳的光芒……动物的影像随着观者端着的玻璃的倾斜而扭曲,你会发现,你必须端正这块象征生物栖息地的玻璃,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珍贵。

  “什么在消逝”不仅关注具体物种的消逝,还关注物种的规模、河水流向大海的能力、海陆空动物的迁徙等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何谈保护?比如海洋,因为我们看不到它,所以我们不停地污染它。海洋现在面临危机,75%至90%的鱼类数量在骤降。所以,请去查查那些网站,看看哪些鱼可以吃、哪些鱼不应该吃。”

  林璎从不吃鱼翅。“我们为什么要捕杀这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放它们一马吧!不要让吃鱼翅这么时髦。具体到中国,那些用老虎、狮子、大象、乌龟、熊的器官制成的传统中药,肯定有替代品,且药效一样。有个科学家告诉我,海马在幼年就被采集,被用作中药药材,它们的数量正大量减少,而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所以请不要买小海马。”

  “什么在消逝”是一座实验性的纪念碑,也是流动的,作品可以永久性地建立起来,也会去别的国家和大洲巡展,还可以延伸到网络上。

  林璎设想,在互联网上呈现出“什么在消逝”过去、现在、未来3张地图。一些有力的引语和影像,将用来展示这个星球从前的样貌,“过去的地图”会向公众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记忆添加上去,标注出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现在的地图”中会标注出为环保工作的机构,介绍专家、科学家正在努力的方向,“我呼吁大家去帮助他们,比如喝有机茶、有机咖啡,使用有机棉、可回收的纸、木制品等。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关于“未来的地图”,林璎正和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尝试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目前,林璎已经创建“什么在消逝”基金会。“这个项目会持续至少10年,某种程度上,它会贯穿我的一生。”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