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吃掉绿地,钱多有啥意义
东莞用十多年时间还生态欠账,企业精英由“候鸟”变“宅男”安家落户
东莞实施“碧水工程”,治水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图为环境日渐优美的东莞运河。南方日报记者何建文摄
◎ 当东莞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逐渐露出了其“狰狞”的面目。人们发现,天不再蓝了,水不再清了,烟囱冒黑烟,水管流污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东莞运河,以前能洗菜淘米,后来竟臭不可闻。
◎ 东莞不和广州、深圳比高楼大厦,要比生态环境,比绿化水平。
阿生是地道的东莞人,家住莞城运河边。以前,阿生家的房子靠近运河这一边的窗户常年关闭,因为运河的臭味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而现在,阿生家不仅窗户经常大开,傍晚还会和家人一起在运河边的长廊散步。“不言而喻,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着这个城市居民的梦想。”阿生感慨地说。
而在东莞市副市长梁国英那里,阿生的心声正是这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一个命题。“毫无疑问,如果为了发展经济,把城市弄得乌烟瘴气,处处是工厂,处处是烟囱,处处无绿地,那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
完成原始积累,东莞运河也臭了
在梁国英看来,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除了要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还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让他们拥有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翻开东莞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对生态的关注不仅是一个民生话题,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考量。
作为广东工业化的典型,东莞与“生态”一词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30年前,东莞处于农业文明时代,荔枝挂枝头,佳果飘芳香,好一派田园风光。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以遍地开花的“三来一补”方式,在农田中崛起制造业大市,用不足20年的时间成就了“世界制造业名城”的光环。“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是这个“世界工厂”形象的诙谐比喻。
然而,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当东莞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逐渐露出了其“狰狞”的面目:环境污染、土地单位产值低、产品附加值低……
人们发现,天不再蓝了,水不再清了,烟囱冒黑烟,水管流污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东莞运河,以前能洗菜淘米,后来竟臭不可闻。
对生态环境的欠债,让东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了解,近几年东莞单单在治水方面的投入就超过140亿元。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转型,成为各界的共识。
整山治水,花掉160多亿
所谓转型,就是走生态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我们不和广州、深圳比高楼大厦,要比生态环境,比绿化水平。”这是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常说的一句话。
“以前东莞专注于发展相对低端的制造业,城市策略就是成本控制,于是‘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当关注怎么升级转型时,企业就会从关注成本,转到更多地关注人才。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改善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江凌对东莞这个世界工厂的生态嬗变作了更具体的诠释。
正因为如此,一场打破人们对东莞工厂林立的印象的生态运动,在10多年前就轰轰烈烈地展开。
1999年东莞在全省率先实施停止森林采伐,林业工作开始了从“商品经营”向“生态经营”的转变。2008年东莞进一步实施了国营林场改革与森林公园合并的改革,开创了全省国营林场全部转为市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的先河,理顺了国营林场发展体制,推进了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空间。以前以砍树为生的林场现在纷纷变身森林公园。
2001年,东莞亮出建设“生态绿城”大旗,提出各城镇组团间以绿带相间隔,天蓝、山青、水秀、气纯的发展蓝图。“整山”“治水”的大幕由此开启。
此后5年,东莞投入27亿元用于整山造林和城市绿化。治水方面推进实施“碧水工程”,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全方位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
付出终有回报。2006年,东莞捧回了有“绿色奥斯卡”之称的“国际花园城市”的奖杯,评委会给东莞的6个指标全部评A;在2008年11月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中,东莞两个项目分获金银奖;2008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授予东莞市“国家园林城市”牌匾。
旧貌换新颜,东莞变了人间。
梁国英告诉记者,由于东莞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大批企业精英从原来朝来晚去的“候鸟族”,改变为安心落户的“宅男族”,乐于把家安在东莞。
四成多土地划入生态绿线范围
发展思路的不同,对生态的呵护力度也不同。如今,东莞人把100多万亩原来的山头视为珍贵的“家底”,统统规划设计为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旅游已经成为东莞人节假日首选。据统计,目前东莞市六大森林公园日均客流量达4.3万人次,每年游客超过千万人次,还吸引了深圳、广州、珠海等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居民。
为了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避免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东莞还在2008年划定了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线范围,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4.7%,将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地方列入了生态绿线的范围。
“划定东莞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证,既是东莞生态安全的底线,又是保护东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高压线。”梁国英称,通过颁布相关管理规定,以法律规章的形式把生态控制线保护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绿色案例
松山湖产业园
生态超欧美城市
淘汰重污染行业,走生态型的发展之路,能否继续铸造东莞经济的辉煌?答案是肯定的。
夏日时节,记者来到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但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一个生机盎然的松山湖期待着向世人展示自己“绿色转身”后的别样风华:阳光沙滩、鲜花彩蝶,绿化覆盖率超过60%,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珠三角第一。专家称,松山湖的生态环境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城市。
去年在整体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松山湖经济逆势强劲增长,工业总产值、税收总额、可支配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在40%左右。
编辑:jojo